返回

第四章 說不盡國共情仇(國共十年) 3.一個“主義”

首頁
    皈依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作為革命的武器并不容易。

    近代中國人,不斷地找尋一條能夠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道路。

    農民起義,地主士大夫自省,資産階級改良或是革命,幾乎所有勢力的努力都已經嘗試,在建立民國後,政局依舊沒有好轉。

     中國思想界幾乎陷入全面的混亂。

    魯迅先生說過,拿來主義,西洋的東西不分良莠,都視作救命稻草,拿來就用,是中國知識分子在探索中無計可施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這個外來的思想,如何得以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被人信服,如何轉換成鬥争的武器? 十月革命04的一聲炮響,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給探索中的中國人似乎指明了一條新的出路。

    但實際上,“五四革命前後,在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當中,隻有12人是無産階級。

    其餘所有人都受過教育,而且有些還出身于相當富裕的小資産階級。

    在地理上他們分散在北京(圍繞傑出人物陳獨秀和李大钊所在的北京大學)、上海(圍繞創立于1923年的觀點激進的上海大學和陳獨秀在1919-1920年創建的工會組織)、武漢三鎮(圍繞中華大學及其附屬高級中學,李漢俊與恽代英在那裡任教)、長沙(圍繞毛澤東、蔡和森與其他人組建的新民學會)、廣州(圍繞陳公博、譚平山與其他人在其中任教的一些學院)、廣州的海豐、陸豐(圍繞彭湃的農會組織)、内蒙古(容易到達蘇聯和北京)、陝西的榆林(圍繞由李大钊的學生們入魏野疇執教的師範學校)、成都(圍繞吳玉章和恽代英任教的高等師範學校),連同許多中國留學生在那裡收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日本、法國、俄國。

    思想影響的源頭主要是北京(通過廣為流傳的雜志《新青年》),再加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甯和考茨基的着作的日本譯文,以及在法國同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的接觸。

    05” 對于馬克思主義重要着作的翻譯,是了解、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環節。

    中國第一次出現馬克思其名是1899年2月,《萬民公報》刊載了有李提摩太譯、中國教士蔡爾康撰寫的《大同學》,此文介紹了馬克思與恩格斯。

    此後,兩人的名字逐漸見于報端。

     大體來說,五四運動之前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譯介者和傳播者是資産階級知識分子。

    他們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有選擇地引入。

    十月革命後,陳獨秀、李大钊等人系統地推出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推介、研究馬克思主義,并以《新青年》為陣地,馬克思主義的《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着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催馬建黨忙 中國新舊民主革命目标一緻,都是以反帝、反封建為目的。

    而最大的區别在于它的領導階級不同。

    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産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産階級領導,無産階級在五四運動期間登上曆史舞台,他們需要有自己的政黨,這就是中國共産黨。

     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共産黨的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