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高級将領讨論守衛南京問題。
國民政府首府被攻陷,多少有些丢人。
不過縱使大家有保衛南京之心,但是卻沒有這個實力,南京城被日軍重重包圍,守城各軍戰鬥多日,傷亡重大。
最終,日軍入城,南京陷落,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日軍從上海向南京進攻,沿途就開始大肆屠殺中國人民,其殘忍的程度令人發指。
大屠殺是有組織的,完全沒有道理可講,全無人性。
不接受投降,俘虜全部處死,機槍掃射,汽油焚燒,抛屍河湖,短短幾天,屠殺30萬南京市民,南京城到處血流成河。
國民黨為什麼老打敗仗?國軍将士戰鬥不可謂不英勇,在這個時候,國民黨士兵都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全都是這樣的。
當時國民革命軍的一首軍歌這麼唱:“中華男兒血,應當灑在邊疆上。
飛機我不睬,重炮我不慌,我報正義來抵抗。
槍口對好,子彈上膛,沖!沖出山海關,雪我國恥在沈陽。
中華男兒漢,義勇本無雙,為國流血國不亡!凱旋作國士,戰死為國殇。
精忠長耀史冊上,萬丈光芒!”
國民黨士兵打仗,打日本,尤其是中央軍是很勇敢的,不怕死,但為什麼打不過小日本呢?因為國民黨是片面抗日路線,不發動人民群衆,隻依靠政府和軍隊。
實際上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國民黨他為什麼不發動群衆?就是因為國民黨的階級屬性跟群衆對立,他不敢武裝群衆。
那麼什麼樣的政府是可以把群衆武裝起來的?前提一定是這個政府是人民選舉出來的,他才敢武裝群衆,因為他知道我武裝起群衆來,群衆不會拿槍把我推翻。
不是民選的政府,絕對不敢把群衆給發動起來。
再者說國軍打的仗是正規戰,兩軍對壘,槍對槍,杆對杆,兵對兵,将對将,你發動群衆有什麼用?你發動群衆,坦克上來了,讓群衆上去,沒用啊,上去能幹嗎,撞,沒關系,機動車負全責。
你不能這麼幹,沒用。
而且這打仗說一句實在的,你都要老百姓,軍人幹嘛使的?你如果要是老百姓打仗,就難免會出現誤傷,今天以色列打哈馬斯就很明顯,軍民不分,那可就是我一炮下去,二樓是住人的,一樓是發射火箭的,那這棟樓我炸不炸,這個,沒半分。
國民黨軍隊再骁勇,戰争的結果是,上海沒守住,太遠沒守住,最後就連南京都沒守住,日軍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正面大潰離
1938年日軍兵力分兩路,從華北和華東家公徐州。
中國軍隊在徐州留有重兵,正面戰場爆發了徐州會戰。
在國軍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将軍的指揮下,取得了台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李宗仁将軍指揮的台兒莊戰役,曆經月餘,我軍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
基本上日軍第10師團[05]就打殘了,師團長矶谷廉介就被撤職回國轉入預備役。
日軍的師團編号在20以内的,包括近衛師團、第1師團、第2師團、第3師團、第4師團、第5師團、第6師團、第7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16師團、第19師團、第20師團屬于甲種師團[06]。
就建軍比較老,尤其是1到7這7個師團,這個是甲午戰争就有了,甲種師團戰鬥力很強。
然後,編号20到50的是乙種師團,100以後的就是丙種師團,50到100的是丁種師團,他戰鬥力是這麼排的,所以你一看日本的師團編号,你就知道他是什麼水平的部隊。
第10師團,又稱姬路師團,是日本陸軍的一個甲種師團,是日軍在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裝備精良,被日軍作為現代化師團的樣闆。
後來抗日戰争一進入相持階段,咱們的對手基本上就是丙級丁級師團了,因為甲級師團都調到太平洋戰場跟美國人打仗去了。
但是台兒莊大捷是戰鬥勝利了,戰役卻失敗,徐州失守。
守軍突圍,保衛大武漢,爆發了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中國累計參戰兵力110萬,日軍累計參戰兵力35萬,但是最後武漢失守。
中日作戰多是如此。
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萬家嶺大街,幾個軍把106師團圍得像鐵桶一樣。
眼瞅着要創造一次殲滅日軍一個師團的輝煌戰績,報紙上空出頭版頭條準備登載消息,日軍軍官打仗跟中國不大一樣,都是軍官揮着軍刀沖在最前面,所以日軍軍官傷亡最高。
當時,106師團軍官幾乎傷亡殆盡,彈盡糧絕,這個時候日本飛機來了,空降指揮官,扔彈藥扔補給,組織部隊突圍,轟炸機炸出一條血路。
中國人看傻了,本覺得插翅難飛,結果硬生生從天上打開一條生路,這就是現代化戰争,立體戰争。
我們沒見過,所以最後整個會戰失敗,日軍占領了廣州和武漢。
廣州、武漢的淪陷标志着抗日戰争的防禦階段結束,進入到戰争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