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改編
淞滬會戰時,西北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就是八路軍,當然一個月後就改為十八集團軍了,但是習慣上一直是叫八路軍。
南方八省遊擊隊,就是長征沒走掩護主力的那些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就是新四軍。
八路軍經過一年的擴充,這個時候人數已經發展到四萬多人,下轄三個師,115、120、129師,分别就是原來紅軍的一、二、四方面軍,人數倒是挺多,裝備劣,全軍大概隻有十幾門山炮,多一半還打不響,因為長征途中零件丢了。
小日本一個師團兩萬多人,比我們的師要大,比我們軍要小,108門火炮,24輛戰車,咱們中國全國也找不着幾輛戰車。
新四軍就更别提了,全軍10500人,就相當于國民黨一個正規師,6200支槍,這6200支槍相當多的都是村裡做的那種土槍,而不是兵工廠生産的。
那個土槍土到什麼程度呢,戰士們“親切”地稱它為腳蹬式步槍,什麼意思呢?它打一槍之後這槍栓就拉不開了,得擱地下拿腳踩,那個手沒勁,擱地下一踩,彈殼出去,第二發子彈入膛,非常的低劣,你說你要用這樣的武器跟日本打仗,你趴地下射擊一槍,然後再站起來一踩,那你就犧牲了,就光榮了。
所以我們用這麼低劣的武器跟飛機大炮坦克毒氣,武裝到牙齒的日軍作戰。
多麼偉大啊!紅軍改編一完成,這就标志着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了。
除了八路軍與新四軍,在中共的根據地,存在着另外兩種類型的武裝力量:地方軍和民兵。
大多數地方軍也負有專職的軍事責任,但與八路軍和新四軍不同,他們長期留在自己的管轄地區以内。
民兵理論上包括16至45歲之間全部身體健全的人,但不同于野戰軍或地方軍,他們不“脫離生産”而是在需要時執行零星任務。
與此同時他們繼續從事自己的正常業務。
當然,在人們說到這種軍事組織時,都感到訓練和裝備的不足日益明顯。
大多數民兵是用大刀與農具武裝起來的,他們的老式鳥毓和土槍已被野戰軍或地方軍征用了。
[注5-76]
當時中國土地上分為穩定區、遊擊區和日本控制區。
穩定區是中共已經創立了相當穩固的行政機構的地區,可以公開行使職權并實行改革;遊擊區,這裡可能有多種力量:共産黨人、國民黨部隊、地方民團、土匪、僞軍。
在這些遊擊區,中共根據眼前的共同利益尋求盟友。
他們隻做初步的組織工作,而且隻試圖進行有節制的改革。
日本控制地區,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日本控制的地區。
與中共核心地區相對應的,是日本人所占領的城市、大集鎮和主要的交通線,邊上有一些拉鋸的邊緣地帶,在這些地帶日軍和僞軍占上風。
[注5-77]
允許打配合
中共的軍隊多配合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打一些敵後戰争。
與淞滬會戰的同時,華北日軍占領平津後進攻山西,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組織太原會戰,八路軍配合友軍開赴前線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平型關兩山夾一谷,八路軍占領兩邊山頭,日軍在谷底,正好是用兵的絕地。
八路軍居高臨下,伏擊了日寇最精銳的部隊,号稱鋼軍的第五師團21旅團。
該旅團是日軍在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是日軍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
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115師以600人的傷亡代價,殲滅了該旅團辎重隊的千餘官兵。
平型關大捷前後,中國共産黨召開了洛川會議,确定抗日戰争是全民族的抗戰,我們要堅持遊擊戰,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日軍占領了一大批城市和中國北部大部分領土後,國内對抗日戰争的不同看法就出現了。
這些論調大緻有兩類:一類是“亡國論”,這種論調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和日本人打仗,必然失敗。
還有一類是“速勝論”,持這種論調者幻想依靠國際援助來打敗日本。
他們認為,國際形勢一定會發生變化,外國會援助中國的,中國可以在三個月内打敗日本人。
共産黨内也有人認為,日本人不值得一打,我們很快就會打敗日本人。
上述兩種論調,在國内流傳很廣,影響着抗日大局和人們的情緒。
為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指出中國抗日戰争的正确方向,既不能亡國,也不能速勝,而是跟它耗,耗死它!
中國是一個大弱國,日本是一個小強國,大弱國對付小強國,就得拖下去,以空間換時間。
想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