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浴血抗倭十四載(抗日戰争) 6.背後的殘酷青春

首頁
    滅亡中國的日本很是郁悶,從開戰到1938年10月,16個月過去了,中國沒有滅亡,日軍傷亡超過40萬,走了這麼老遠,這地咋還叫中國?擱自己國家都來回三四趟了,所以日本被迫改變了侵華方針。

     日軍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大規模的進攻,轉而去進攻共産黨的敵後戰場。

    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

    日本這一方針的變化,國民黨内部頓起波瀾。

    親日派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

    一直是以革命家政治家面貌出現的汪精衛,一念之差晚節不保,叛國投敵,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叛國的汪精衛集團,1940年在南京成立了僞國民政府,國旗依然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杆頂上加了一條黃布,寫着“和平反共建國”六個字,與重慶國民政府以示區别。

    外國人看中國人,覺得特别的聰明,弄出兩個政府,重慶一個,南京一個,重慶政府加入同盟國,南京政府加入軸心國,誰赢了中國都是戰勝國。

    [注5-78] 日本對淪陷區的壓榨和奴役駭人聽聞。

    日本侵略中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以戰養戰,把中國變成太平洋戰争的後方。

    中國華北地區喪失了600萬精壯勞動力,其中20多萬被弄到了日本本土去做苦力。

    日本的右翼勢力現在這麼強大,他們背後有大财團給他撐腰。

    大财團在日本侵華戰争中獲利,中國勞工在日本企業,受盡虐待與淩辱,最後可能幾千人生還。

    日本若是承認了戰争罪行,大财團都得賠錢,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家的企業,就是用的戰俘,右翼勢力否定侵略戰争就是在撤銷責任。

    另外日本在淪陷區推行奴化教育,泯滅你的國家民族意識。

     在日本轉變侵華方針的同時,正面戰場的戰争仍在繼續,棗宜會戰中國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将軍壯烈殉國,這是抗戰期間在戰場上陣亡級别最高的中國将領。

    張自忠将軍出身于29軍,“盧溝橋事變”時是天津市市長、38師師長。

    平津保衛戰,29軍的副軍長佟麟閣中将,132師師長趙登禹中将殉國,此時,出生于29軍的原38師師長張自忠将軍又殉國。

    所以北京、天津都有以這三位将軍的名字命名的馬路,北京還有張自忠小學。

     缽盆響叮當 什麼事兒耗的時間長了,就會疲憊。

    1939年蔣介石在抗日态度就轉入消極,抗日戰争打了一年,國軍損失超過200萬,特别是海空軍技術兵器消耗殆盡,而八路軍抗戰爆發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一年就從4.2萬人發展到15.6萬人。

    蔣介石開始不爽了,自己的家底都快賠盡了,要保存實力,就從正面戰場同日軍相持,你不打我,我就不打你。

    而“中國共産黨和它的主要部隊——八路軍和新四軍——都在中日戰争期間異乎尋常地擴大了。

    戰争的頭3年,在1940年以前,發展是非常快的。

    軍隊擴大了5倍,黨員人數增長了20倍。

    ”[注5-79] 1940年正是納粹德國在歐洲最猖狂之時,英國奄奄一息,蘇聯隔岸觀火,其他的歐洲國家基本上全部淪陷,萬字旗飄遍歐洲。

    日本耗不起了,急于從中國戰場抽身,投入太平洋戰争,作出了要跟國民黨決一死戰的架勢,沿長江而下攻打重慶,華北的日軍要過黃河進攻陝西,從陝西南下入川,走當年忽必烈滅南宋的路線,兩路夾擊,一路自東向西,一路自北向南,占領四川,完成對國民政府的緻命一擊。

     國民政府當時真是窮到山窮水盡。

    中國政府主要收入依靠海關稅收,中國沿海全部都被日軍占領了,中國财政損失了90%,支出增加了好幾倍,所有的汽油全靠進口,蔣介石看到小日本玩命,派人到香港跟日本談判。

    [注5-80]外國勢力在華,中國三個部門變化非常明顯,海關、郵政和鹽務。

    形式上隸屬于中國當局,多是外國人把持政權,行使實際上的自主權。

    為了扭轉抗日戰場頹敗不振的局面,八路軍來了個刺激的。

    八路軍一百多個團40萬人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到處出擊。

    當時日軍駐太原的第一軍司令筱冢義男中将和他的上司華北方面軍司令多田峻中将都被這種打法折騰病了,回國。

    百團大戰一下子弄倒倆日軍中将,跟諸葛亮罵王朗有一拼了。

    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僞軍45000餘人,給日僞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注5-81] 敵後掃光光 日本在淪陷區大肆掠奪,東北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