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資配給完全為日本擴大侵華戰争服務。
日本努力把東北變成戰争服務的重工業基地。
對于關内淪陷區的煉煤、煉焦、電力等工業企業,完全控制,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的僞鈔,用通貨膨脹的辦法搜刮淪陷區民衆。
同時推行奴化教育,企圖泯滅中國民衆的民族意識,培養他們成為順民,淪陷區人民痛不欲生。
1941年,日軍對敵後根據地進行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對敵後燒光、殺光、搶光。
日本人為了搞三光,連部隊的編制都發生了相應變化。
日本一個中隊下轄三個小隊,分别是放火小隊、投毒小隊、搶劫小隊,然後去掃蕩。
[注5-82]冀中平原“無村不戴孝,處處有哭聲”,中國軍民死亡人數超過80萬。
而這個時候的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伏擊新四軍的軍部和三個直屬團,新四軍遭到很大的犧牲。
共産黨一面應付日本人的掃蕩,一面解決“皖南事變”制造的麻煩,十分困難。
中國戰争題材的電影,很少揭示戰争的殘酷性。
小時候看過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讓人覺得打仗是很好玩的事。
日本鬼子特别蠢,随便埋個炸彈,小日本一踩就炸上天去了,日本人特好對付。
實際上日本史料裡說,中國的地雷炸不死日本人,炸藥得是兵工廠生産的,民兵做的裡頭是火藥,日本踩上地雷後,典型的反應是,首先肯定吓一跳,然後成大黑臉,真正炸死的不多。
智者有良方
這種情況下的反掃蕩鬥争是最困難的,敵後傷員動手術沒有麻藥,甚至沒有手術鋸,個個都是關雲長,刮骨療毒,沒有繃帶,沒有被子蓋,活活凍死。
政府機關辦公沒有紙,條件異常艱苦。
為了克服抗日根據地的困難,1942年,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
首先,實行三三制原則,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政權裡,共産黨員、資産階級、開明士紳,各占1/3。
團結社會各階層,形成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
當時很多人投奔民主的延安。
其次,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在這一時期,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進行抗戰。
由此提出了“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地主雖然收入減少,但土地所有性質沒有改變,有助于穩定地主階級,使其支持抗戰。
農民交租交息,雖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經減少了農民的負擔,可以有效地發展生産。
再次,後方開展大生産運動。
八路軍所在的後方被敵人全線封鎖。
毛澤東号召革命戰士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發展經濟,保證供給。
這樣一來後方留守的部隊,開荒,種地。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副主席八路軍代參謀長周恩來模範地實踐了毛澤東的号召,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置一紡車,工作之餘勞動,天天紡線。
大生産運動為抗戰的爆發奠定了物質基礎。
[注5-83]
最後,整風運動。
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全黨,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宗派主義、反對黨八股。
抗日戰争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堅持下來,關鍵的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條路走得通,這個人行,通過整風全黨達到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統一在毛澤東的旗幟下。
當年,王明從蘇聯回國。
回到延安,與毛澤東分歧很大。
延安著名的抗日軍政大學,吸引北平、上海、天津等地向往革命的熱血青年投奔而來。
平整出一塊平地來,大家拿出一個闆凳來,放一塊黑闆就是教室。
老師其實都是共産黨的領導人,到那兒輪番去講課。
王明的課很受歡迎,大家忘了他的性别,稱他為“王明媽媽”。
王明跟大家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學理論,學好理論,才能掌握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精粹,才能為革命做貢獻,我們要到蘇聯留學,去學理論,學生們聽了悠然神往。
下一節課毛澤東來了,一張嘴就是我們要到農村去跟農民結合開辟敵後根據地。
學生很驚訝,黨的兩個領袖發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個讓我們去蘇聯,一個讓我們上農村,聽誰的?[注5-84]
延安整風運動,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全黨,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全黨高度地團結統一,确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抗日戰争爆發時,毛澤東在中國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地位在同輩中居于首位。
但至少有兩個對手直接向他挑戰,他們是張國焘和王明。
共産黨内部肅清思想,毛澤東擁有對黨和軍隊的絕對領導權,這可是經曆過艱苦卓絕的鬥争才得以實現的。
[注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