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兄弟阋于牆(解放戰争) 3.攻守易置,山河易主

首頁
    東北線額相 全面内戰爆發後,共産黨與國民黨之間實力懸殊,我軍前期作戰,作風穩重。

    毛澤東曾經對于戰争全局有過這樣的定位:對外戰争必須打持久戰,拖垮敵人;對内戰争當速戰速決,解決敵人。

    國民黨軍隊戰争目标與手段極不協調,導緻出現大量戰略失誤,屢戰屢敗。

     國民黨高級将領的心理變化是複雜的,他們由戰初對戰争前途的自信,對中共的傲慢與輕視,轉而為中共戰鬥力和戰績所震撼,戰場形勢的不容樂觀使得戰鬥士氣極為低下。

    并且國民黨内矛盾重重,黨派紛争不斷,國際援助無法取得突破,危機不斷。

    我軍堅持不重失地,重視消滅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逐步扭轉了戰争初期的不利态勢。

    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後,我方适時主動地在中原戰場發動了戰略進攻,從而由守勢轉為攻勢,實現了戰争進程的重大轉折。

     在國共雙方的軍事較量中,東北具有代表性。

    抗戰勝利後,東北成為戰後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大規模調兵首先進駐東北。

    蔣介石則将兵力部署的重心放在江浙等富庶地區,準備從蘇聯紅軍手中直接接管東北。

    當然,東北是土地肥沃、物産豐富、工業建設又比内地發達的一個區域,許多國民黨将領也想在蘇聯部隊擊退日寇侵略者之後,分到一杯羹。

     東北地域遼闊,國民黨在東北有7個軍20萬人,加上特種部隊和地方不對,總共不多40萬人。

    經過戰争的消耗,國民黨在東北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多數城鎮隻能以團、營為單位守備。

    而且國民黨在關内作戰不力,兵力受到牽制,一時也無法向東北大舉增兵,隻能依賴東北現代交通特别是鐵路交通較為發達的優勢,将部隊集結在交通要點,随時機動增援,彌補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于南滿平原的中心,聯結三條鐵路線,是東西南北滿間的交通樞紐,為國民黨軍從沈陽北上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的要地。

    在國共和談時期,我領導人希望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少打仗就少打嘛。

    後來共産黨認識到,和談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

    在敵強我弱形勢下,堅持打陣地防禦戰,這種情況在遵義會議後的共産黨的曆史上幾乎沒有。

     我軍在東北戰場并不占優勢,在國民黨對我南滿根據地最後一次進攻擊退後,林彪審時度勢,認為在東北發動反攻的機會已經到來。

    林彪立即部署,主動出擊,實行連續攻勢作戰和規模日益擴大的殲滅戰,希望通過一個大逆轉,改變東北戰局。

    當時正值孟良崮戰役國民黨南北聯系将被阻斷,長春、吉林态勢孤立,東北防禦體系将不複完整。

    國民黨吸取以往經驗,行動較為謹慎,東北民主聯軍未能捕捉到戰機,此時四平久攻不下,攻勢已經明顯疲憊,難以為繼,在國民黨南北逼迫之下,态勢顯得更加不利。

    中共對于城市攻堅戰沒有太多的經驗,難以達到預期目的,林彪果斷決定停止攻擊。

     此後,林彪更多地堅守其得心應手的運動戰術,我軍更多地發動攻勢,東北戰局果然發生了重要變化。

    四平戰役結束後不久,東北成為中共在全國範圍内第一位居全面優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