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的戰區,國民黨軍在東北隻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鐵路沿線極少數城市,完全處于守勢。
國民黨内部甚至有人主張放棄東北,在關内集中兵力。
蔣介石認為,放棄東北則失去了華北的屏障,必将影響到全盤戰局,不斷往東北派遣兵力,還對原有部隊進行全面改組,新編部隊戰鬥力不高,老不對被拆開,嚴重影響作戰,在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已經顯示出頹敗之勢。
三軍進中原
華東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千裡挺進大别山,随後,陳赓、謝富治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一部,南渡黃河,進入豫陝鄂邊區,不久,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主力進攻豫皖蘇地區。
劉鄧部隊渡河南進的行動,吸引了國民黨從魯中前線調出4個整編師增援,此外,國民黨從其他各地調動部隊,集中8個整編師,準備圍殲劉鄧部隊,或者将他們趕回黃河以北。
劉鄧部隊因為連連作戰,已經感到疲憊,大别山區路途崎岖,中原地區河流不少,還有很多是黃河泛濫區,戰争很受環境影響。
當時正是酷暑時節,還經常多雨。
下雨的時候,道路泥濘,不利于快速行動;天晴時,烈日當頭酷暑難當,沿途缺乏補給,劉鄧部隊行進得十分艱苦。
正好讓國民黨對劉鄧大軍捉摸不定,他們以為該部隊是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被逼無奈,隻得南竄,就跟在劉鄧屁股後面,在前方也不重兵布防。
直到劉鄧大軍走出泛黃區度過沙河,國民黨部隊才發現劉鄧大軍的戰略意圖。
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劉鄧部隊都是輕裝前行,對于緊随其後不過幾十公裡的敵軍,如果不能在速度上取勝,搶先渡河則會陷入險境,形勢十分危急。
劉鄧指揮部隊在國民黨權限布防之前,将重型裝備全部炸毀,輕裝前行,渡過淮河,到達了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區,完成了突破任務。
華東野戰軍為了配合劉鄧部隊的行動,也為了調動集中在山東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尋找戰機。
wwW.tXtxZ.cOm本着隻打小仗不大大仗的精神,摧毀國民黨的統治基礎。
華東野戰軍外線部隊因為連連苦戰,兵力損失甚大,繼續休息。
毛澤東深感焦慮,多次緻電陳毅、粟裕,要求他們盡快趕往魯西南,指揮華東野戰軍外線部隊兼程急進,不惜疲勞,不要休息,不要補充,立即渡河以緩解劉鄧部隊所受壓力。
wwW.tXtxZ.cOm
陳謝部隊按照中央指示,以在豫西、陝南、鄂北建立根據地為目的,積極活動,與在大别山區的劉鄧部隊相呼應。
中共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最後阻止了國民黨在陝北和山東的攻勢。
此後,劉鄧、陳粟、陳謝部隊大舉出擊,迫使國民黨不得不從山東調軍大别山,從陝北調兵至關中,繼續維持對這兩處的攻勢,國民黨此時,已經是疲于應付了。
毛澤東提出,以後把外線最站變為進攻,此後,中共在軍事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不是如何打破國民黨軍的進攻,而是如何大兵團作戰消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并攻克其堅固設防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