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困局。
最終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黃伯韬和黃維,是淮海戰役老蔣軍隊中最為善戰也最為忠誠的,但也就是他們禍害了國民黨。
假如黃伯韬一打就垮,邱清泉根本就不會被黏在徐州,黃維也不會出來鑽進我軍打開的口袋,老蔣舍掉黃伯韬,最多是壯士斷腕;假如黃維早早投降,杜隼明恐怕早早就車過了淮河,加上李延年、劉汝明的部隊,國民黨機動作戰的主力尚存,保住東南半壁河山還是有希望的。
不過這些都是假設,這兩位黃将軍被圍之後拼死抵抗,都是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老蔣也不好意思“棄子”,為了救黃伯韬扔進了黃維兵團,為了救黃維,扔進了杜、邱、孫三個兵團!為了救杜,又把李、劉兩個兵團打殘!國民黨就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戰略決戰能力。
兩位黃将軍的忠心适得其反,“二黃”唱響了催命曲,可惜沒有了還魂丹啊。
淮海戰役,是國共兩軍戰略決戰中的關鍵一戰。
共産黨參戰部隊60萬人,國民黨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曆時65天。
共殲敵55.5萬餘人,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滅之殆盡。
共産黨軍隊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也處于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了。
穩健得平津
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平津戰役,是解放戰争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
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共有1個兵團13個軍46個師兵力50餘萬人,位于東起北甯路的山海關、西到平綏路的張家口的約50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了,并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
“剿總”總部設在北平,可是我軍想了很久的一塊肥肉。
傅作義在華北可是老大,要風是風,都不屑于帶保镖的,他就不信有人敢在自己的地盤上動他。
在此之前,蔣介石提出要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
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黨内鬥争身懷戒心、不願南撤。
國民黨在東北的失利,給傅作義極大的壓力,傅作義也被解放軍在東北的漂亮表現震撼,已是“驚弓之鳥”。
對于未來華北的戰守之勢,傅作義作出了幾套備選方案。
他不願南撤,于是制定贊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
傅作義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準備随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
如果傅作義主動撤離,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就又多出了些兵力,這對今後作戰是不利的。
如何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南逃或西竄,就成為打開華北局面的關鍵。
對于傅作義,共産黨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中共中央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提前結束休整,特别隐蔽地指揮師入關。
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動作神速,“圍而不打”、“隔而不圍”,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的戰略包圍和分割,截斷了傅作義南逃西竄的通路。
還調動部隊進駐北平地區。
接着,我軍攻克張家口,在張家口戰役前,收拾了傅作義嫡系主力第三十五軍,在張家口殲敵第十一兵團和第一零五軍。
在戰場上給華北“剿總”一個下馬威。
1949年初,中共中央成立林彪、羅榮恒、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指揮小組,繼續在戰略上,對傅作義施壓。
随後,傅作義最大的壓力來了。
我解放軍以強大的兵力,直逼天津。
這是一場激戰,劉亞樓指揮34萬解放軍,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攻下了傅作義重兵布防的城市——天津。
天津國民黨部隊全部被殲滅,警備司令部被俘,1949年1月,天津解放。
為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周密的作戰部署,讓傅作義毫無退路。
首都和平解放的呼聲之高,讓傅作義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考驗。
最後,共産黨的誠意和耐心,打動了這位風雲一時的人物。
傅作義作出了民心所向的選擇,命令所屬部隊接受共産黨的改編。
同樣是在1949年1月,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解決了國民黨軍隊52萬多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這場戰役的勝利很是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