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冊的輝煌的日子,就因為《獨立宣言》的發表。
《獨立宣言》稱一切人生來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啟蒙運動的天賦*,是造物主賦予的權利。
如果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損害這些權利,人民就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第二點是社會契約論,政府跟人民是契約關系,人民是跟政府簽訂契約的,政府是人民雇的,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是爺,政府是伺候爺的,所以政府不好好伺候爺,爺就換一政府。
任何政府想改變,就是違反天賦*,人民就有權力把你推翻。
所以,本宣言發表之日起,英國這13個殖民地莊嚴宣告,北美13州跟大不列颠王國之間的一切聯系終止了,不再承認喬治國王是我們的元首。
北美13州赢得了國家的獨立,1776年的7月4日,這天成為美國的國慶日,美利堅合衆國就此誕生。
舉起手來
美利堅合衆國在誕生之後,它面臨的困難是超長的、超乎想象的。
當時的英國本土人口超過了1000萬,如果算上殖民地能有四五千萬人,如果算上印度就更多了。
而北美13州隻有300萬人,還有80萬黑奴,英軍及其雇傭軍來到北美,*北美獨立的大概有9萬人,大陸軍極盛的時候不到3萬。
英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一般都是職業軍人;大陸軍原先是種地的、打戒指的、上課的、教堂敲鐘的,他們都是民兵組成的,戰鬥素質很差,經驗也不足,裝備之差更難想象。
四五個士兵合用一支槍,冬天的時候士兵在城鎮行軍,地上就會留下一行血淋淋的腳印,說明他們沒鞋穿。
士兵在冬天要禦寒,就得把馬毯拿下來,裹在身上,裹着馬毯沖鋒,衣衫褴褛,軍容不整。
海軍就更甭提了,英國當時已經是海上霸主了,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17世紀三次英荷戰争打敗了荷蘭,18世紀又打敗了法國,這個時候它已經是響當當的海上霸主,光戰列艦就300多艘。
而美國的全部海軍隻有3艘武裝緝私筒,和英國比起來幾乎等于零,跟沒有一樣。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紐約、費城、波士頓相繼被英軍攻陷,戰争一度處于極其困難的境地,大陸軍能夠堅持下來,完全靠的是對國家獨立和自由的渴望,所以在1777年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戰争局勢。
薩拉托加大捷後美國軍隊南北夾擊,一舉殲滅了英将柏戈因,柏戈因率領5000名英軍,向大陸軍投降。
更關鍵的是,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的消息傳到歐洲後,法國就開始對美國進行援助。
之前美國獨立時,就向法國派過大使,富蘭克林到了法國之後,一年隻能住旅館,沒有任何人接見他,也不接受他的國書。
而當薩拉托加大捷的消息傳到法國的第二天,路易十六國王就在凡爾賽宮召見了富蘭克林,答應給美國提供援助,一個是軍饷,要不然大陸軍沒有饷銀,我本來是種地的,你現在不讓我種地,讓我天天打仗,你又不發饷,那我就得嘩變了;大陸軍沒有海軍,法國又給美國提供海軍,還自己出海軍,截斷英國的海上運輸線;另外就是拉法伊特侯爵指揮的陸軍,在北美登陸,跟美軍一起打擊英軍,拉法伊特侯爵還給大陸軍帶去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還給他配教官,幫助他訓練士兵,所以一下子美軍的戰鬥素質水平就上來了,打得生龍活虎,英軍司令康華利率領了7000英軍,在衣衫褴褛的大陸軍面前,放下了武器,這樣在1781年取得了約克鎮大捷。
英軍司令康華利他不甘心,我們這幫紳士,居然被北美農民打敗了,多沒面子啊,老子不爽!于是下令英國軍隊在投降的時候演奏了一首歌。
其中有一個詞,“洋基”,中國人把它翻譯成漢語就是“美國佬”的意思,這首歌英文直譯過來實際上就是傻帽美國佬,雖然我被打敗了,但是我是紳士,我高傲地失敗了,雖敗猶榮,你們那幫農民不按規則打,都在玩遊擊戰,沒勁兒!所以我輸了我也不服,看不上你們這幫傻帽美國佬。
你看,美國人跟中國人就不一樣,要是咱們中國人,你被我打敗了,你還不服,我得上去抽你去,說我傻帽,你才是大傻帽呢。
戰勝的華盛頓将軍下令,把這首歌作為大陸軍的軍歌,傻帽美國佬,你連傻帽都打不過,你不更傻帽嗎?
美國人他有這麼一個觀點,我印象特深的一個鏡頭,就是美國拍的《珍珠港》,日本飛行員要進行轟炸的時候,發現地面上有小孩在玩,所以這日本飛行員就向小孩兒揮手,你躲開,我要扔炸彈了。
美國人拍的戰争電影,絕對不會醜化敵人,絕對不會把敵人刻畫成幹嗎嗎不靈的那種,敵人也是武士、也是騎士,我打敗了這樣的人我更厲害。
我們中國拍的戰争電影就是把敵人醜化得一無是處,敵人怕死、敵人愚蠢、敵人搞笑……最沒勁兒的就是潘長江演的《舉起手來》,小日本出了名的對眼,小羅圈腿,到投降時候才105萬人,就這種人和你打了8年,要是打不過哪還有臉活呀。
你要看咱們中國拍的抗日戰争題材的電影,一個八路軍端着機關槍都不帶換彈夾的,一會兒日本鬼子死個成百上千,你那機關槍裡就20發子彈,你有完沒完。
一個八路軍輪着大片刀,100多鬼子砍死了,照那速度,幾年就能打東京去了。
回過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