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革命遍地開花(工業革命的拓展) 3.下線不穩看上線

首頁
    無奈的連鎖反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講完了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接下來就是這個時期的政治狀态,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狀态。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革命跟早期資産階級革命的不同,第一就是時代背景不同。

    早期資産階級革命是工場手工業時代,而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産階級是機器大工業的時代,大機器生産的時代,所有的不同,根源于這個時代背景不同。

     由時代背景不同——工業革命時代和工場手工業時代,還能導出領導階級的不同。

    早期資産階級革命是大資産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在法國叫自由派貴族,在北美就是種植園主。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是工業資産階級領導的,商業資本已經不占主體了,是工業資産階級領導了這個革命。

     領導階級不同,就能導出主力的不同,總得有人跟着起哄吧,主力不同了,那麼你想在早期資産階級革命時代,也就是工場手工業時代,參加資産階級革命的主力應該是什麼人呢?沖鋒陷陣不能是領導人吧,不能是新貴族吧,而是那些農民和手工業者,因為那時候沒有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産業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作為主力軍,那個時代的資産階級革命爆發的時候,手工業者也好,農民也好,首先感受到的是來自封建王朝的壓迫,而不是說他的老闆怎麼剝削他,所以這個是早期資産階級革命的主力軍。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産階級革命,就有無産階級參加了,就是産業工人。

    當然産業工人是不是作為主力,這是兩說的,但是最起碼我們知道,在這個時候,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産階級革命,不是有工人,就是無産階級參加的,這個是沒錯的。

    早期資産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封建,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産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掃清殘餘,有的不一定是封建殘餘,實際上就是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掃清一切障礙,甭管你是封建的,還是工場手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它要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一切障礙。

     有革命任務不同,最後還有對象的不同。

    方式都是資産階級革命、暴力革命,結果跟目的是一樣的,早期的資産階級革命就是地主的命,歐洲有地主,就革封建專制的命,就是封建君主。

    這個時候的資産階級革命鬥争對象變成了當年革命的領導階級——大資産階級和新貴族,就是土地貴族,因為美國不是新貴族,是種植園主,就是這些土地貴族,大資本主義和土地貴族就成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産階級革命的對象。

    你說種植園主在美國建立的時候有沒有功勳啊?有啊!美國那時候工商業很少,基本上開國元勳、國父們全是種植園主,華盛頓、傑弗遜都是種植園主,他們為建立美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是後來美國内戰把他們的命給革了。

    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說,原來的領導階級這個時候阻礙了發展,成為革命的障礙,要掃清。

     美國的内戰之前講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領土擴張,一個是西進運動、咱們要明白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大家要明白這個意義所在,美利堅合衆國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它的國旗是環形排列的13星六角形,跟以色列的大衛星似的,有點像歐盟的旗子。

    以後它每增加一個州,它的藍底上要加一個白星,因為太多了,圓形排不下,就改成橫排,六個角占地方,就改成了五角,當然這個條不能增加,再增加成斑馬了。

     國旗一直在變,你看旗面上白星數的增加,代表了不同時代的領土擴張,美國人很會鑽空子,他用1500萬美元,從法國人手裡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合一平方公裡才6.5美元;用700多萬美元從俄羅斯手裡購買了阿拉斯加,合一平方公裡4.5美元,當然那會的美元比今天值錢;花250萬美元從墨西哥手裡購買了格蘭德河以南;用500萬美元購買了佛羅裡達,總共美國的領土擴張花了不到3000萬美元,它的面積擴張了10倍,很快變成了一個地跨兩洋的國家,本來是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大西洋沿岸以東,很快地跨兩洋。

     在這個擴張的過程當中,美國進行了西進運動,土著印第安人遭到屠殺,但是廣大未開發地區得到了開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實際上跟咱們前面講的西方殖民者的對外殖民擴張道理是一樣的,曆史的進步總是有人要付出代價,如果印第安人今天還在那個地方待着的話,那個地方也許還停留在事前文明時代。

    當然今天的印第安人在美國,跟咱的熊貓一樣,屬于珍惜瀕危保護“動物”,不論打仗、征兵,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