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産生了這些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自由勞動力第一是本國人,你把外國人販賣了,那是奴隸貿易,奴隸能自由嗎?而且我們知道,比如像黑奴,都是在種植園裡。
所以你一想自由勞動力就一定要想這是他們自己國家的人。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講技術的積累,工廠手工業給它進行了技術的積累,而現在是科學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發展。
第五,這個就跟第一次工業革命完全一樣了——市場需求。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幾個表現:
第一,電。
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内燃機的使用,内燃機促使石油的廣泛開采。
内燃機燒石油,所以才有汽車、才有飛機。
人家洋人原來那馬車,就比咱中國人的馬車先進,中國人沒琢磨好,那車是一平闆,你在裡邊得盤腿坐着,要從北京坐到廣州,你下車還能走嗎j.所以你看電視劇裡一演,中國人坐馬車,凡是長途跋涉的,小姐沒辦法,躲在車裡不能出來,男的都坐在外邊,跟趕車的坐一塊兒,好歹腿能垂下來。
洋人就特别會想,洋人的車叫轎車,你可以坐在裡邊,腿可以垂下來,有沙發,人家車輪跟車廂是彈性連接,中間有彈簧,咱是“剛性連接”,所以人家現在把轎車的馬去掉,安上發動機,方向盤就變成汽車了,咱還管它叫轎車。
你要想看世界上第一代轎車,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一樓陳列了兩輛,明黃色的,世界第一代福特轎車,嶄新的,一次沒開過。
因為慈禧太後覺得司機跟她一樣坐着屬于大逆不道,司機在我前邊坐着,他應該在我後邊跪着開。
第三,電報、電話。
這些新通信手段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遠距離通信,改變了人類的面貌。
像紐約的電話裝機容量達到5萬門的時候,北京才有了第一部電話,也是老太後拿着玩。
她在頤和園裡打着玩,她打出去,小李子接,覺得好玩,她就沒想到這個東西用在國防、指導國計民生上。
皇宮裡面、紫禁城裡面裝電話,是1911年以後的事。
溥儀小朝廷那會兒,好洋玩意兒,在宮裡騎車、吃西餐、穿西裝、鉸辮子、裝上電話。
第四,化學工業在這個時候創立。
諾貝爾發明了炸藥,這是典型的化學工業。
炸藥跟火藥是兩碼事,所以咱講抗日戰争的時候,埋的地雷,炸不死日本鬼子,因為裡面是火藥,跟禮花的原理是一樣的。
基本上是鬼子一踩,咝咝一噴,鬼子吓得夠戗,滿臉黑,就完了。
你那地雷要能爆炸,得是炸藥。
諾貝爾真缺德,他發明這玩意兒幹嗎?他想開礦、修路,他沒想到人類一拿到這個東西,首先用來自相殘殺。
所以諾貝爾很痛苦,臨終前他把200萬美元的遺産作為基金用作獎勵。
那會兒200萬美元,得合現在幾個億吧?諾貝爾獎,像什麼經濟學獎是1968年設立的。
諾貝爾遺囑裡面的獎就是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和平獎當時他的遺囑裡就有。
中國人少有得獎,我們學了全世界、銀河系、乃至全宇宙中最難的數理化。
現在大學生的數學水平,到美國能夠教書。
我們掌握了這麼難的數理化,為什麼我們沒有諾貝爾獎?跟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是有關的,我們對不能馬上變成錢的東西不感興趣,所以發明一個什麼東西,專利一賣,錢馬上就來,這個活我就愛幹,你看諾貝爾獎年輕人獲得的極少,30多歲的有嗎?日本獲獎那個最年輕的都49歲了,一般都白發蒼蒼,幹一輩子才能研究出一個東西來獲獎,這在中國是幾乎不可能的,你一年得發表三篇論文,你有工夫潛下心來研究諾貝爾嗎?一輩子就為了一項成果。
二次工業革命有三個特點,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比有三個不同點,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技術革新,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科學創造。
科學和技術在英文和中文裡都不是一個詞,隻不過咱們喜歡把科學和技術放在一塊兒講,其實是兩碼事。
我發明一個機器放窗戶上,一下雨自動關窗戶,能獲諾貝爾獎嗎?這可能能獲得我們的愛科學獎,屬于小發明、小制造。
但是這馬上可以變成錢啊,很多裝修公司都引用這個東西。
今天說我們中國很重視理科并不對,我們重視工科,不是理科。
學數學有什麼用啊?你要學建築,蓋大樓,這個能來錢。
學數學有什麼用啊?鳥窩你給設計一個,你弄不出來。
科學跟技術不是一個詞,我們現在特别重視的是技術。
看你的國家理論科學的水平,諾貝爾獎是一個重要指标。
再一個,你每年在美國的《科學》、英國的《自然》這兩份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量的多少,也是一個指标。
中國人隻要在這上面發表一篇像樣的論文,你差不多能拿到中科院院士,因為我們一年大概也就是2一4篇,日本人是1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