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日本人英語比我們好,所以發表得多,他引英語為國語,咱趕不上他,說得不好,窮折騰。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發展最快的國家就是美國和德國,美國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就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跑者。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現在第四次浪潮還是。
蒸汽時代是在英國,電氣時代、核能時代、信息時代,都是在美國。
現在正在進行第四次科技革命,咱們現在不用這個詞,叫第四次浪潮,就是這個時期。
兩次工業革命,日本是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國家。
發展速度快,因為它直接采用最新的技術,按照我們現在時髦的詞就是避免了重複建設,你做得好的,我照搬過來。
我上小學那會兒,胡同有一個土操場,全是土,後來用一個機器給夯實了,我們一踩,浮土就揚起來了。
北京一年刮兩場風,一場刮半年,這個胡同裡面整天黃土彌漫,全是我們的學校操場惹的。
那會兒一年四季就一身衣裳,不過年換什麼衣裳啊,回家拿撣子撣撣士,明天還得穿它,你洗了就别出來了,都這樣。
時間一長,胡同裡的鄰居受不了了。
說你們的操場修一修吧。
好,鋪上瀝青,倒是不起土了,小孩盡折胳膊折腿的,整天架着個拐來了。
小孩多淘啊!今天鋪塑膠了,但是鋪塑膠的時候,那個瀝青要鏟掉,您要不鏟,太陽一照,底下化了,塑膠不崴腳嗎,這叫重複建設,你如果直接鋪塑膠就省了一筆鋪瀝青的錢和鏟瀝青的錢。
那該多好!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相同的,但表現不一樣。
第一,都推動和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到蒸汽時代,帶三點水的“汽”,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到電氣時代。
第二,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都進行了調整。
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壟斷階段。
第三,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調整,又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表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馬克思主義誕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列甯主義誕生了。
列甯主義叫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你就想大胡子,一個小光頭,列甯主義誕生。
第四,城市化。
今天發達國家的農村,像英國這些國家,搞大農場,農業基本上不發展了,在國民生産總值當中的比例,可能連百分之零點幾都到不了。
英國的農業都是貴族農業,我自家辦一個農場,我喝的奶,是農場裡的牛擠出來的;我吃的雞蛋是家裡的農場養的。
我不吃外面的,外面的有害。
我自給自足,為自己服務。
20世紀90年代初的英國農業,産值不如英語多,英語一年給英國掙7億英鎊,農業可能掙不了這麼多錢。
幾年後,聽說英國鋼鐵業的産值不如搖滾樂多了,這個國家完全過渡到以第三産業——服務産業為主了。
這是城市化的問題。
第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最終完全确立。
貪食蛇的活路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壟斷階段,我們說生産和資本高度集中,就産生了壟斷。
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不會出現生産和資本的高度集中,而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出現了生産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比如咱們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棉紡織業,棉紡織業部門的投資量小,技術含量低,是個人為主,拿一萬塊錢都能成為資本家。
租一間小平房,買3台縫紉機,雇三個便宜裁縫妞,從縫襪子、鞋墊開始咱就起來了,都能成為紡織資本家。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你還想這樣,就不行了,你說想辦一個煉油廠,拿出10萬塊錢連買個鑽頭都不夠。
所以就必須合資,搞股份。
咱們大家都投資,大家都是股東,我被選舉成為董事長兼CEO,然後你們就甭管了,到年底我給大家分紅。
一合資,規模就大了。
有了錢,就可以把隔壁吞掉,把隔壁的隔壁吞掉,越來規模越大,所以生産和資本高度集中的原因在于生産的發展,這是大機器工業本身對生産一體化的要求。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你有一家織布廠,你不用管紡紗,可以從紗廠進棉紗。
織完了布你也不用管染,你可以交給印染廠,印染廠再把布賣給服裝廠,服裝廠做衣服。
我是什麼環節,就管自己這個環節,買來棉紗織成白布,别的事我就不管了,有個上家,有個下家。
所以這種工業的活,基本上抓住一個環節就可以了。
到了大機器工業時代,我做一輛汽車,用豐田的輪、本田的殼、寶馬的方向盤、奔馳的發動機,完全不配套,這車開起來很懸,得走一道撿一道零件。
所以就要求生産必須一體化,這種一體化就必然會導緻壟斷的出現。
像是1873年的經濟危機,凡是能活下來的全是大企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