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鵝卵石

首頁
    本身也隻會像流水般淌過,你無法阻擋它的流逝。

    在它成為“現在”時,你也無法好好地活在當下。

    喜悅與祥和,正是在靜坐的當下生出的喜悅與祥和。

    如果你在此時此地無法體悟到它,你在别的地方也體悟不到。

    不要如影随形般追随你的思緒,不要跟着思緒跑,在當下·體會喜悅與祥和。

     這是你自己的時間,你坐的這個地方是你自己的地方。

    在此地,此時,你就可以開悟,不用去遙遠的異鄉坐在某棵特定的樹下。

    如此修習幾個月,你将開始體驗一種深沉的喜悅,讓你重獲新生。

     靜坐時是否輕安,要看你每天修習正念的時間的多寡,還要看你的靜坐是否有規律。

    如果有可能,和親朋好友每晚一起靜坐一個小時,例如從十點到十一點。

    想參加的人,都可以來坐半個小時,甚至一小時。

     觀心 也許有人會問:禅修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放松嗎?事實上,禅修的目的遠不止于此。

    然而放松卻是禅修必經的起點,一個人如果懂得放松,就能有顆甯靜的心與清澈的頭腦。

    有甯靜的心與清澈的頭腦,就已經在禅修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當然,為了收攝與平靜我們的心念,我們必須還要練習觀照自己的覺受(受)與念頭(想)。

    若要掌握自心,就必須練習覺照内心。

    你必須知道如何觀察,識别心中浮現的每一處覺受與念頭。

    常照禅師寫道:“如果修行者能透徹地了解自心,修行将事半功倍,但是倘若他對自心一無所知,那麼所有的努力都将成空。

    ”如果你想了解自心,隻有一個辦法:觀察與辨識與心有關的一切。

    你必須時時刻刻這麼做,在禅修時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如此。

     禅修時,各種覺受和念頭都可能浮現。

    如果你沒有練習覺知呼吸,這些念頭很快就會引誘你偏離正念。

    但呼吸不僅是借以驅趕這些念頭和覺受的工具,呼吸也是統一身心并通往智慧之路的法門。

    當某種覺受或念頭浮現時,你不用刻意去驅趕它,隻要持續專注呼吸,它自然會從心中消失。

    注意力不要放在躲避它、憎恨它、氣惱它或懼怕它上面。

     那麼,對于這些覺受和念頭,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呢?其實,隻需要認知它們的存在。

    例如,當悲傷浮現,你要立即意識到它的存在:一種悲傷的感覺剛剛在心中浮現。

    如果這悲傷的感覺持續,就繼續辨别:這悲傷的感覺仍在我心裡。

    假如冒出這樣一個念頭:已經很晚了,可是鄰居還在制造噪音,那就要意識到你冒出了這個念頭。

    假如這念頭繼續存在,就繼續識别它。

    如果浮現另外一種覺受或念頭,就以同樣的方式識别。

    關鍵是,不要讓任何覺受或念頭浮現卻不以正念來辨識,要像皇宮守衛一樣,對每一張經過前廊的人的臉孔都保持清清楚楚的覺知。

     假如現在沒有任何覺受或念頭,那麼就辨識自己此刻沒有什麼覺受或者念頭。

    像這樣練習,你就能敏于覺知自己的覺受和念頭。

    你很快就能收攝自己的心。

    你可以将觀呼吸、觀覺受與觀念頭的方法,結合運用。

     衛士、猴子與他(它)的影子(以心觀心) 練習正念時,不要受制于好壞、善惡的分别,因而引發修行者内心的戰争。

     不論何時,當善念生起,要認知:我心中生起了一個善念。

    當惡念生起,也要認知:我心中生起了一個惡念。

    不論你有多麼不喜歡,都不要執著其中或者試圖消除它,認知到它就足夠了。

    如果你已經離開正念,你必須知道你已經離開了:如果你還保持正念,也要知道你還在保持。

    一旦你有這樣的覺知,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了。

     在我提到皇宮大門的守衛時,你也許會想象到這樣的畫面:一個有着兩扇門的前廊,一個入口,一個出口,而你的心就是那個守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