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靖甯六年十二月朔,至七年元月望,經冬至、正旦、春分,時氣由冬入春,無論皇帝、太子或朝臣如何企盼轉機,前線告急的軍報依舊不斷入京。
在準備如此充足,實力如此懸殊,文不愛錢武不惜死的情況下,依然戰勢陵夷,隻得歸結為天數和時運。
事已如此,派兵遣将增援的議題,便被迫切的提上了議程。
以許昌平的官階和職務,自然沒有參與朝會的資格,然而傅光時既然在去秋的歲考後剛由太常卿左遷為禮部侍郎,亦遷為正詹,幾個新入衙好發議論的翰林終日又無事,自然格外關心朝政,拿着邸報大發議論之餘也格外會向偶爾來署的傅光時打聽時事。
傅光時心情愉快時也會敷衍他們幾句,他自升遷後心情一直不算太壞,此日便也略說了說早朝上的議論:“衆臣的意見自然是遣小顧去,于公與私,他都沒有推诿的道理。
”一翰林問道:“那麼陛下的意見是?”傅光時道:“李帥僅長于固守,小顧在固守之外也長于征伐。
陛下雖無明言,但是天心所向,也開朗得很。
”一翰林又問道:“那麼太子殿下的意見是?”傅光時道:“這是軍國大政,太子殿下怎能幹涉。
”此翰林皺眉嘀咕道:“一半長州如今都到了他的手中,他怎能不幹涉?”傅光時變了面色,掩耳斥責道:“少年行,要學會慎言行。
身居坊府,更是如此!”那翰林年輕氣盛,進士科題名又及靠前,素來不是很看得上這位畏頭畏尾的上司,雖不語,卻捉鼻不以為然。
待許昌平将這類談話轉述給太子時,又已到了六七日後。
此六七日間,天心已明,兩道敕令早已先後發到了長州。
東宮小書房内,定權靜靜聽過,閉目一笑道:“少年行果然不知深淺,這話有拿起便胡說的,傅光時也算好涵養。
”許昌平道:“知不知輕重深淺是一回事,臣隻是說堪透時局的,朝中看來亦大有人在。
”定權不置可否,道:“時局如何,堪透又如何,主簿且為我言之。
”許昌平道:“臣終于知道,無論何等權力,行使既久,必會生根。
”定權無所謂一笑道:“這是老生常談的概論,主簿再闡述。
”許昌平道:“殿下理庶政,已達四年之久,即便隻是奔走關白,但此奔走關白之間,業務亦盡在掌握,與長州之關聯更是因此牢固,蓋因殿下非但小顧之至親,亦是小顧之長官與同僚。
”定權沉吟不言,許昌平接着說道:“這四年間,不是他人,正是殿下與小顧同袍,這其間努力,這其間情誼,這其間默契,這其間具體行政,往來通行,豈是他人一時所能了解,所能學習,所能替代的?”定權微笑了笑,道:“思之思之,神鬼可以通之,此之謂也。
陛下的第二道敕旨緊追第一道前去,個中有些内情,外臣未知,陛下雖知,亦不可明言。
”許昌平道:“可是小顧将軍固守拒出?”定權道:“主簿固然敏銳,近來卻有些愛截我話柄。
——不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為此态,陛下急則急,憂則憂,怒則怒,但鞭長不及馬腹,怒亦徒然。
然而換個想法,将軍小顧父也,我尚憂慮如此,他豈能不更加關心?現下稱調度未完善,不肯出戰,固是因為他出城,長州便拱手讓人,更可能的,是将軍行前曾有力囑。
”
許昌平點頭道:“這便是另外一層意思了。
将軍在長,陛下或可以殿下掣其肘,或可以其掣殿下肘。
如今将軍出走,戰勢實際至此,與殿下毫不牽連,殿下在其中的幹礙看似盡皆解脫,可實際上呢,卻偏偏隻有殿下能夠倚各種利害而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