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 探海觀南龍

首頁
    珊瑚螺旋外圍密集的暗礁,就如同一道天然屏障,潮落到最低處的時候,會現出一半,大潮生時則會完全沒在水下,擋住了探寶者的去路,大船過不去,小船過去不頂事,所以暗礁群後的海域至今在世人眼中仍是神秘未知,明叔與阮黑都能識得風信水性,可以使“三叉戟”借助潮頭躍過一層接一層的暗礁,但這片礁群間針迷舵失,洋流與風向混雜難辨,要在不明方向的情況下連行數海裡,則難于登天,這就好比讓一個優秀的短跑運動員,蒙住了眼睛參加百米沖刺比賽,他就算不摔個狗啃泥,也頂多圍着原地兜起圈子,永遠不可能跑到終點。

     所以衆人的希望全寄托在搬山道人留下的搬山分甲術上了,隻要有了方向作為參照,待到潮水一漲就能過海采蛋了,在大夥的注視下,就見Shirley楊不慌不忙取出若幹事物,先把木匣打開,木匣中用紅緞裹有一隻琉璃瓶,瓶身大腹通透,薄如蟬翼,瓶中用水浸着一枚丹丸,清輝澄澈,顯得極為眩目,隻有小指甲蓋大小,明叔等人都不知那是何物,感覺有些摸不着頭腦。

     從Shirley楊又取出另一個漆黑的瓦罐,裡面以清水養着數條小魚,小魚僅有一指來長,頭極大,全身赤紅,長得怪模怪樣,在瓦罐裡遊得很歡,她小心翼翼地撈出一尾小魚放在瓶裡,然後把瓶子放在盒中以軟緞固定,那尾小魚在瓶裡圍着丹丸轉了幾遭,就開始把它拱向一邊,無論瓶裡的清水如何晃動,小魚也會盡力把丹丸推向固定的方位。

     衆人看得眼睛直勾勾的,都想問這是什麼名堂?我為他們解釋道:“這就是搬山道人的司天魚,這魚把太陰散頂向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是正東。

    屢試屢驗,雖然擡頭看不見北鬥星,但低頭能望見司天魚,有它給咱們指明方位,諸位還有什麼可犯愁的?” 搬山道人久居江浙沿海,不斷在各地古墓中尋找雮塵珠,也曾有渡海躲避無底鬼洞災禍之心,又于海上尋訪仙山靈藥。

    在漫長的歲月中,獨創了一套方術,後世稱之為“搬山分甲”,其中搬山填海之術中不僅有尋藏掘冢的方法,也囊括了星土雲物生克制化的法門和秘方。

     方向感是人類一切行動所必須依賴的,單在風水一道中,最重要的龍、砂、穴、水,都離不開一個“向”,沒了方向的指引,便無法進行分金定穴。

    最早的時候人們是以日月星辰來确認方位。

    後來知道地下有大磁山,就發明了司南,再後來逐漸進化為更精确的指南車。

    明代形勢宗風水完善成形之後,相地尋龍的堪輿羅盤也随之進化到了極至,盤上要标有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河洛二圖、納甲、九星、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十二宮、二十四山、六十龍等等,最少的也有三層以上,多者可達四十餘層,盤上最主要的是“正、縫、中”三針。

     古代用羅盤定位的原理,離不開地磁,認為磁與針,是母子之道,而在一些特殊的場合。

    羅盤失去了效力,就隻有使用司天魚了,司天魚的使用之法,原藏于虞王司天墓中,世上本已失傳,偶為搬山道人所得,所謂的“太陰散”,其實就是那墓主口中所含防腐丹,蘊藏太陰之精。

    死屍嘴裡裝了這東西,即使暴曬在日光下長達數月之久,也不會腐爛發臭,直到丹丸裡的太陰之精散盡為止,秦漢時期煉丹之道大盛,宋代後期開始衰落,這種丹丸的配方也就無處尋覓了。

     搬山道人用特制的藥水浸泡,可以使丹内重新聚集陰精,月屬太陰,放于琉璃盞中猶如明月在盤,司天魚天生有應月之性,見有清輝皎潔,就一定會從西首遊出,魚頭朝東吸納太陰之精華,這是天然物性所鐘,不為外界因素幹擾,魚首永遠自然向東。

     若是形如舟船的大司天魚,在月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