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
隻此逆字,亦是疑城。
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則疑城化為烏有。
一般死執著漢,所以終日講說,終日違背,皆坐此死執著之病根未消,故緻難得實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7頁 複周孟由昆弟書)
***
⑴這是印光大師在上海佛教淨業社講堂落成時,應邀撰寫楹聯時标示的淨土法門宗旨。
對聯為:“法會宏開,教行并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偏崇特别,以華嚴圓滿菩提之妙因,唯在導歸淨土。
講筵大啟,理事雙诠,拟求萬派朝宗,聖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
⑴初二三果:一須陀洹,此翻預流。
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真谛故名為見道,又名聖位。
二斯陀含,此雲一來。
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故更一來。
三阿那含,此雲不來。
此位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
⑵四果阿羅漢:此雲無學,又雲無生,又雲殺賊,又雲應供。
此位斷見思俱盡。
子縛已斷,果縛猶在,名有餘涅槃。
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
又名孤調解脫。
⑶五品位:一随喜品。
經雲:“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随喜心。
”問随喜何法?答妙法。
妙法者,即此心也。
妙心體具,如如意珠。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
常境無相,常智無緣。
無緣而緣,無非三觀。
無相而相,三谛宛然。
初心知此,慶己慶人。
故名随喜。
内以三觀觀三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進。
助成理解。
二讀誦品。
經雲:“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謂内以圓觀更加讀誦,如膏助火。
三說法品。
經雲:“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内解轉勝導利前人,化功歸己心倍勝前。
四兼行六度。
經雲:“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等”。
福德力故倍增觀心。
五正行六度。
經雲:“若人讀誦為他人說,複能持戒”等。
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
觀心無閡,轉勝于前,不可比喻。
此五品位,圓伏五住煩惱,為外凡位。
⑷見惑:有八十八使。
所謂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已上利使)、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已上鈍使)。
此十使曆三界四谛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
謂欲界苦十使具足,集滅各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
道谛八使,除身見邊見。
四谛下合為三十二。
上二界四谛下,餘皆如欲界。
隻于每谛下除嗔使。
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為八十八使也。
⑸思惑:有八十一品。
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禅四定為八,共為九地。
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嗔癡慢。
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
⑴三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别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
通菩薩,别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
别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⑴覺世牖民:覺悟世間,教導百姓。
牖,音有,窗戶,引申為教化、開導。
⑴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周圍鹹海中,分别為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
⑴宗門:指禅宗。
⑴瞥爾:突然,迅速地。
⑴《西方路》:(清)胡衍虞著,由康寄遙的母親和張觀複的母親一起出資于民國十年重刊,附印光法師淨土各論、太虛法師《念佛略說》和歐陽居士《生西日課》。
⑵福慧二嚴:福、慧兩種莊嚴。
⑶阿鼻種性:阿鼻,意思是無間,做五逆十惡的人必堕無間地獄,所以五逆十惡的人就是阿鼻種性。
⑴證無生:證無生法忍,即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為圓教初住菩薩。
⑴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⑵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破無明、證法性,稱為法身大士。
⑴泮然:融釋貌。
思念、疑慮等消除貌。
⑵奚啻:何止;豈但。
⑴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果地,佛地,究竟覺地;因地,衆生地,不覺、邪覺、分證覺地。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地”已經包括了“果地”(果海)的一切,“果地”也通徹了“因地”的一切起源。
這裡是說:以阿彌陀佛佛果之地之無上正等正覺(“果地覺”),作為一切凡夫修持(因地)的發心;這就可以使得衆生初發心(因),已經包括了(該)佛的“果地”(果海)的一切無上菩提;而無上菩提(果)同樣地通徹一切衆生(因)的本“源”(清淨自性,亦即佛性)。
由此可見,一切衆生,無論是賢、凡甚至是十惡五逆,隻要能真心念佛,久之必徹見本性而成佛。
這正是淨土宗念佛法門極方便、極超勝,極圓頓、極究竟的不可思議之處。
⑴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己智:衆生豈能仗微薄、渺小的自力來了生死啊?難道他還想沾沾自喜地用所謂的“世智聰辯”這點小聰明,來向世人、甚至是生死大敵來浮誇嗎?
⑵世誼:誼者,義也。
在儒家而言,乃人們社會行為之最高依據。
世誼,世間之通義,亦即人們社會行為之最高依據,亦可簡指道德。
⑴短绠:短的水桶繩。
⑵小楮:小的楮葉。
⑶師壽:周孟由弟弟周群铮居士的法名。
⑴密宗:又名真言宗。
此宗主張三密(神秘的力量)相應。
所謂三密即身語意三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
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⑴顯蔭:近代僧人,俗姓宋,名今雲,字大明,江蘇崇明縣人。
年十七,禮浙江甯波觀宗寺谛閑法師出家,複于磊山受具足戒。
旋入觀宗學社受業,習天台教觀,得悟法要。
二十歲時任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編輯部主任。
此後即專志研學密宗。
1923年東渡日本,入高野山大學,從金山穆韶阿阇黎學密法。
1925年學成歸國,至甯波見谛閑法師,谛老令其閉關用功。
後至上海,是年夏即病逝。
⑵渟凝:水積聚而不能流通。
渟,音亭,水停滞不動。
⑶歆羨:因喜愛而羨慕。
歆,音心,喜愛。
⑷宗通說通:通宗(禅宗)通教(天台、華嚴等教理)。
⑴纡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一語出自《楞嚴經》。
纡,音迂,彎曲的意思。
佛法最講因果,正因出正果,迷因出迷果,邪因出邪果。
發心不真,結果難道會好嗎?
⑴諾那:西藏活佛。
自幼被諾那寺選為呼圖克圖(活佛),本名赤乃降措,法号諾那。
清末被朝廷封為西康大總管。
1918年與達賴十三世發生沖突被捕,1924年逃脫到内地,1928年後,曆任國民黨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中國佛學會名譽理事長。
1936年5月在甘孜圓寂。
⑴阿閣黎:義譯作教授、軌範正行,是對軌範師高僧的敬稱。
⑴王弘願:人名。
⑴弁髦:是指無用的東西。
弁,音辨,指一種黑布帽。
髦,音毛,幼兒額發。
古代貴族子弟行加冠禮,三次加冠後,就去掉黑布帽,棄之不用,因此比喻為無用的東西。
⑴摅誠:抒發、袒露自己的誠意,也就是一片誠心的意思。
⑵蜾蠃:寄生蜂的一種,捕捉螟蛉等小蟲存在窩裡,留作将來幼蟲的食物。
舊時誤認為蜾蠃養螟蛉為己子,所以有把抱養的孩子稱為“螟蛉之子”的說法。
⑶螟蛉:是一種綠色的小蟲。
《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
⑴觌體:是當體、全體的意思。
觌:dí,音敵,本意是指相見:如觌面相見(當面見到)。
⑵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清淨自性因為失卻正念,被無明、分别、執著之所蔽,變成了煩惱衆生;凡夫若能以清淨正念克制颠倒妄想,恢複清淨自性,即可成佛作祖。
以上是本句的白話。
進一步講,前句之“聖”是指清淨自性,非指聖人;後句之“狂”,恰是指失卻正念之凡夫。
⑴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橫遍豎窮,包含法界一切功德,具足十方法界諸佛功德,所以稱為法界藏身。
⑵含元殿:唐長安宮殿名。
高宗時所建,本名蓬萊宮。
⑶醍醐:音tíhú,是指把動物乳汁提煉成酥酪後,在酥酪上凝聚的油。
佛教用來比喻一乘教義、佛性,如天台宗把《法華》、《涅槃》比喻為醍醐;《涅槃經》雲:“言醍醐者,喻如佛性。
”
⑷夏葛冬裘:夏天穿着涼爽的葛布單衣,冬天穿着暖和的毛皮大衣。
意思是:人必須适應環境,随時而變,不可拘泥。
⑴颛蒙念佛:颛蒙,愚昧。
愚昧的人知見少,妄想少,老實念佛反而得大利益。
颛:音zhuān。
⑴預錫珍秘:預先贈送珍寶秘藏。
錫:xī,賜給。
⑴五陰:色、受、想、行、識。
⑵六入:又作六處。
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
六根為内之六入,六境為外之六入。
⑶十二處:六根和六塵合稱十二處。
⑷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
⑸七大:色心萬法之體性,可分為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七種。
⑴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亦稱“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然不斷地在起心動念,但是所動的念卻是無念的念,也就是遠離一切分别妄想的正念,這就是“念無念念”。
⑴懇到:懇切。
⑴徐六擔闆:唐宋俗語。
意思是見理未周,猶如力夫背闆子,唯見前方,而不見左右後面。
⑴魔外:邪魔外道。
⑴自贻伊戚:就是指自尋煩惱、自己招緻災禍,或是說自己獨自吞下這悲傷。
語出《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贻伊戚。
”
⑴軒轾:車子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轾。
意思是高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