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現便成錯謬。
且于仗佛力帶業往生之事相違。
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蓮池大師所說有不恰當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2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十)
【108】修淨業人應守什麼樣的家風?
●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
如是信,如是行,則利益大矣。
但修淨業人,著不得一點巧。
倘或好奇厭常,必緻弄巧成拙。
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
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
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
祈切實令社友如是信,如是行,則利益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22頁 複江易園居士書一)
雲栖大師立法教人,皆從平實處著手。
依之修持,千穩萬當。
斷不至得少為足,著魔發狂。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54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四)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抛之于東洋大海外。
不然,恐為所誤,自贻伊戚⑴,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
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衆。
故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
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31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109】“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等四句是什麼意思?
●事實有生,理實無生,此理甚深,宜認真念佛庶可親得。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為奪境不奪人者,顯能生之人,泯所生之境故。
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為奪人不奪境者,顯所生之境,泯能生之人故。
去則實不去,生亦實不生,為人境俱奪者,人境兩寂故。
去則決定去,生亦決定生,為人境俱不奪者,以人境雙顯故。
雖有四句,隻是事實有生,理實無生耳。
亦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雙泯,寂照雙彰之妙旨耳。
生必有其人,故謂為人,去必有其境,故謂為境。
此理甚深,宜認真念佛庶可親得。
否則便成口頭禅,妄談般若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409頁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
【110】事一心和理一心是什麼含義?
●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
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
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
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
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
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當過細看印光與永嘉某居士之極長一信,則可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3頁 複袁福球居士書)
【111】淨土法門為什麼要重視事修?
●永明壽禅師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
今以凡夫而不自量,不重事修,而欲成辦道業,實為可憐憫者。
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
吾人念佛,當從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時,則既無能念之我,亦無所念之佛,而複字字句句,曆曆分明,不錯不亂,即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正念佛時,了無起心念佛之情念。
雖無起心念佛之情念,而複曆曆明明,相續而念。
然此工夫,非初心所能即得。
若未到無念而念之工夫,即不以有念為事,則如毀屋求空,此空非是安身立命之所。
古之禅德,多有禮拜持誦,不惜身命,如救頭然者。
故永明壽禅師,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
況後世學者,不重事修,而欲成辦道業乎。
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
空解脫人,以一法不修為不立,諸佛稱為可憐憫者。
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
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
”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
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
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
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
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将來定入阿鼻地獄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10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112】為什麼笃修世善,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最切要、最普通、最易下手、最易成就之法?
●若不笃修世善,何能上希佛佑。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誰能現生斷盡煩惑,了生脫死。
是以我佛愍念不能頓斷煩惑之人,特說此仗慈力即了生死之法。
然佛法法門無量,唯笃修世善,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最切要,最普通,最易下手,最易成就之法。
良以若不敦倫盡分,尚為世間罪人,何能上希佛佑。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誰能現生斷盡煩惑,了生脫死。
是以我佛愍念不能頓斷煩惑之人,特說此仗慈力即了生死之法。
俾一切若凡若聖,同于現生悉得成辦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47頁 宜興佛教淨業社緣起)
【113】如何理解淨為歸宿?
●佛說諸法,無不以律為根本,淨為歸宿。
此在佛世已然,況今末法時代乎。
以淨土法門,徹上徹下,三根普被,凡聖同歸。
如來一代所說諸法,舉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淨。
此五宗者,悉皆顯示佛之身口意三業,戒定慧三學,與夫一切三昧萬德。
固無可軒轾⑴抑揚,揀擇取舍者。
然在學者修習,當詳審與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門深入,較為省力。
而此五宗,無不以律為根本,淨為歸宿。
此在佛世已然,況今末法時代乎。
以淨土法門,徹上徹下,三根普被,凡聖同歸。
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
下之則五逆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良由一切法門,皆仗自力。
非到業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
淨土法門,兼仗佛力。
若具真信切願,即可帶業往生。
二法相較,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48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
【114】如何理解念佛法門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并闡,萬論均宣。
念佛法門,乃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
豈知華嚴會上,善财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随聞随證。
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普賢為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并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緻進行,求生西方。
夫華藏海衆,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
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
其人已能于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随類現種種身,以度脫衆生。
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
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
彼何人斯,敢與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并闡,萬論均宣。
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07頁 緻廣慧和尚書)
【115】如何理解淨土法門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
●世法八德、八事離此則不能究竟圓滿。
斷惑證真,超凡入聖離此則不能直下親得。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
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
約俗谛論,舉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格緻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離此則不能究竟圓滿。
約真谛論,舉凡斷惑證真,超凡入聖之妙道,一塵不立萬德圓具之真心,離此則不能直下親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38頁 臯東佛學蓮社緣起)
【116】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
●養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藥。
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
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師于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雲:胡說巴道。
)
答,養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藥。
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
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35頁 答卓智立居士問)
【117】胎生疑城的含義是什麼?
●西方無胎生,亦無城郭,乃約不能即出蓮苞及與佛相隔之義,喻取于胎于城,我等不必死執,無事生事。
《大寶積無量壽如來會》所說,乃說此等堕疑悔者,名為胎生,亦有謂為疑城者,此約障蔽隔礙之義,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蓮華中五百歲,不見佛聞法,何得死執其字以說義,将謂此等不在九品之數乎。
須知西方無胎生,亦無城郭,乃約不能即出蓮苞及與佛相隔之義,喻取于胎于城,汝遂執定其詞,謂此在蓮品之外。
然則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則其胎其城,為更厚更遠矣。
彼十二劫者,尚歸九品,何五百歲者,便居品外。
又何不觀于蓮華中不能出現八字,是蓮為不列九品之蓮乎。
佛法本無可說,一死執,則無事生事,便費盡筆墨矣。
總因自己居于疑胎,其為城也,厚逾鐵圍,果能直下明了,則大地平沉,鐵圍了不可得矣。
孟子謂以意逆志,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