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
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淨土,無由解脫。
永明禅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
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69頁 淨土法門說要)
【55】什麼是禅淨,什麼是有禅有淨土?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明心見性也。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
有禅有淨土,乃約機約修。
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
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
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
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
有禅有淨土,乃約機約修。
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
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
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
須細參詳,不可籠統。
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禅。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衆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41頁 淨土決疑論)
【56】如何認識念佛與參禅的權、實、頓、漸?
●如來為衆生說法,唯欲令衆生了生脫死耳。
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
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
《西方路》⑴書中,權、實、頓、漸辨疑之文,須先明權、實、頓、漸四字,然後再論念佛、參禅之為權、為實、為頓、為漸,則可了無疑義矣。
權者,如來俯順衆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
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
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
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
彼參禅者,謂參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
不知參禅,縱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
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回,高超三界。
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⑵之基。
此種根性,就大徹大悟人中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
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受死。
既受生死,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
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
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
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
稍一欠缺,則隻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
今時則大徹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
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
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⑶,皆須修習(此徹上徹下之謂也)。
如來為衆生說法,唯欲令衆生了生脫死耳。
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
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于現生往生西方,即生死即了。
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
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
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
凡禅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
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
豈複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1頁 複馬契西居士書二)
【57】淨土殊勝法門為什麼世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若能信得及往生有分嗎?
●殊勝法門愚人不知。
或恐提倡淨土法門,人或藐視,謂其無智慧,故不敢耳。
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别法門。
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
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念佛法門為律教禅密之歸宿法門。
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以下之一切菩薩及修學之諸大德乎?永明之本當已久證佛果,然既示生世間,必須自利利他之行。
念佛往生西方,乃自利利他最上之法,故以身作則而極力提倡之,以期盡擔荷佛法之職,而慰如來說法之本懷也。
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所謂習矣不察。
或恐提倡淨土法門,人或藐視,謂其無智慧,故不敢耳。
此正孟子所謂“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之流輩也。
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别法門。
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
通宗通教者,知為特别法門,則必極力提倡。
通宗通教而以特别法門作普通法門論,則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駁矣,以故名為難信之法。
故光常曰淨土法門,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祈将此字與邵夫人看。
倘領會得,當立即痊愈,否則亦隻世間夫妻之情誼而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7頁 答陶冶公書)
第二章 靠自力與靠佛力
【58】一切法門難在哪裡?淨土法門易在哪裡?
●一切法門,難在斷煩惑以了生死。
淨土法門易在仗己信願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攝受之力,感應道交,故得不斷煩惑,帶業往生,較彼專仗自力者,其難易不可同年而語矣。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無非為衆生斷煩惑以了生死,證無生⑴以成佛道耳。
但衆生根機不一,緻所得利益各别。
其有宿根深厚者,現生即可斷盡見思,超出三界,進學菩薩上求下化之道,以期圓滿菩提,則何幸如之。
其或根機稍劣,縱令禅定力深,徹悟自心,而見思未斷,則依舊輪回。
況從生至生,何能自保?倘一随福迷,則直堕三途⑴矣。
其下焉者,又何待言?此自力了生死之難也。
如來懸知末世衆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俾彼法身大士⑵,與具縛凡夫,及五逆十惡之極重罪人,同于現生,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各随己資,而為悟證。
其慈悲撫育之心,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萬一。
以此法門,仗己信願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攝受之力,感應道交。
故得不斷煩惑,帶業往生,較彼專仗自力者,其難易不可同年而語矣。
念佛之人,若知此義,自能死盡偷心,專修此法,不緻好高務勝,随經教知識語言所轉,舍此别修諸餘法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5頁 曹雲荪了義居士舍宅為念佛林發隐)
【59】信願念佛往生是靠什麼力量?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嗔、癡,令其淨盡無餘,方可了生脫死。
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4頁 與張靜江居士書)
【60】為什麼說念佛法門統攝律教禅宗?
●欲知此義,須深明佛力自力大小優劣,則一切疑惑,泮然冰釋矣。
問,念佛法門,愚尚能修。
律教禅宗,智猶難曉。
何謂此法統彼諸法?
答,欲知此義,須深明佛力自力大小優劣,則一切疑惑,泮然⑴冰釋矣。
夫佛與衆生,心性雖同,若論力用,天地懸殊。
良由衆生具足無量煩惱惡業,功德智慧,不能顯現。
佛則具足無量功德智慧,煩惱惡業,淨盡無餘。
佛與衆生,迷悟不同,緻使力用,勝劣迥異。
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久經長劫,尚難出離。
念佛法門,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盡此一生,便登不退。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94頁 淨土問答并序)
【61】靠自力和靠佛力的具體含意是什麼?
●靠自力,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靠佛力,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即此一生,定補佛位。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
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
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于我。
感應道交,故得如是。
律教禅宗,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若教理不明,則盲修瞎煉。
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
縱使理明功深,亦頗斷惑,倘有絲毫未盡,依舊不出苦輪。
直待惑業淨盡,方可出離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懸遠。
更須曆劫進修,始可圓滿佛果。
譬如庶民,生而聰慧,讀書學文,多年辛苦。
學問既成,登科入仕。
由其有大才能,所以從小漸升,直至宰相。
官居極品,再無可升。
于群臣中,位居第一。
若比太子,貴賤天淵,何況皇帝。
畢世為臣,奉行君命,鞠躬盡瘁,輔治國家。
然此相位,大不容易。
半生勤勞,通身能耐,到下場頭,不過如是。
若學問才能,稍不充足,則不能如是者有百千萬億也。
此是自力。
學問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斷惑證真。
隻可稱臣,不敢作君,(臣決定不敢作君。
臣欲作君,除非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