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淨土法門與教義教理

首頁
    生皇宮,為皇太子。

    修餘法門,亦可成佛,但與淨土較,奚啻⑵日劫相倍。

    讀者須善會其意,勿泥其詞。

    然依華嚴末後一著,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

    正與托質皇宮,為皇太子,意義相齊。

    淨土法門,得華嚴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

    猗欤大哉。

    )譬雖出生死,尚未成佛。

    學問不充,不能如是者甚衆,譬惑未斷盡,不出生死苦海者甚衆也。

    念佛法門,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

    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于我。

    感應道交,故得如是。

    又若深明教理,斷惑證真,則往生品位更高,圓成佛道更速。

    所以文殊、普賢、華藏海衆,馬鳴、龍樹、諸宗祖師,皆願往生也。

    譬如托生皇宮,一出母胎,貴壓群臣,此是王力。

    迨其長大,學問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聽诏谕。

    此則王力自力,兼而有之。

    念佛法門,亦複如是。

    未斷惑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

    既往生已,惑業自斷,定補佛位,猶如太子長大,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也。

    又已斷惑業,如馬鳴、龍樹、諸宗祖師,已登補處,如文殊、普賢、華藏海衆,皆願往生者,猶如昔鎮邊鄙,不堪承紹,今居東宮,不久登極也。

    祈盡舍舊習,于此法門,極生信願,專精修習,則無盡煩惱,不難頓斷,無量法門,自然證入。

    其圓成無上佛道,度脫無邊衆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尚勉之哉,尚勉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95頁 淨土問答并序) 【62】念佛往生有哪三種不可思議的力? ●佛力、法力、衆生心力均不可思議。

     可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

    一切衆生皆具不可思議之心力,由無佛力、法力加持,則隻能造業,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無所益。

    一旦聞善知識開導,歸命投誠,與佛慈誓,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視六道往還,如輪上下者,不勝憐憫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95頁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63】依普通法門評論淨土法門的錯點在哪裡? ●錯在不知佛力不可思議。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

    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緻有此失。

    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81頁 複善覺大師書) 【64】如何認識仗佛力特别之因果? ●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極平常,益極殊勝。

    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⑴。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

    于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别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于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緻也。

    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

    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并闡,萬論均宣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20頁 無量壽經頌序) 【65】信願念佛之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有什麼不同? ●仗自力了生死無分。

    仗佛力得超凡入聖。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

    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誠可謂三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别妙道也。

    但以法門大而攝機溥,用力少而得效速,緻稍通宗教者,皆藐視之,謂為愚夫愚婦之修持法門。

    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

    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

    業盡情空,豈易言哉?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回。

    再一受生,退者萬有十千,進者億少三四。

    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己智⑴,而不随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修淨土法門者,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

    其平素所作所為,不與佛法世誼⑵相悖。

    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縱絲毫惑業未斷,帶業往生者,其所得尚超過業盡情空之阿羅漢上,以種性不同故。

    況已斷者又何待言。

    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

    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

    (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

    )固與專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

    是知此之法門,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門之道理論,以是特别法門故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41頁 思歸集發刊序) 【66】念佛人為什麼要自審自知根基? ●念佛人如果自知自己的根基,就會做到愚者安愚,不雜用心,專修淨業,即生定獲往生,所謂其愚不可及也。

    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猶然從事于仗佛慈力,求生淨土一門,是之謂大智。

     來書頗合善導專修之說,又契吾人庸劣之機,喜甚。

    衆生習氣,各有所偏。

    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

    若愚者安愚,不雜用心,專修淨業,即生定獲往生,所謂其愚不可及也。

    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猶然從事于仗佛慈力,求生淨土一門,是之謂大智。

    倘恃己見解,藐視淨土,将見從劫至劫,沉淪惡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

    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誠愛之慕之,而不敢依從。

    何也?以短绠⑴不能汲深,小楮⑵不能包大,故也。

    非曰一切人皆須效我所為。

    若與我同卑劣,又欲學大通家之行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為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憐憫。

    豈非弄巧翻成大拙,騰空反墜深淵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審其機而已矣。

    吾人但安分守愚,一任舉世之人盡作通家,俾佛法大明于世,衆生盡得度脫而已。

    快何如之!師壽⑶處祈亦以此言告之。

    弘一師拟僻居深山,可謂笃信真修之士矣。

    欣慰無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8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九) 【67】淨土法門為什麼最要在有信願? ●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

    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

    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

    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

    彼大徹大悟、深通經論者,猶不能望其肩背。

    良以一則棄佛力,以專主自力;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

    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

    此法最要在信願。

    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

    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

    非如禅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識教導,否則,或恐入于魔道,則佛也難救矣。

    但依光所說而行,決定不會有危險,及不得實益之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3頁 複習懷辛居士書) 【68】如何認識自力了生死與仗佛力了生死的區别? ●仗自力了生死,皆須功深,斷惑證真,見思煩惱絲毫無餘。

    仗佛力,至誠懇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臨命終時,自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一切法門,皆須自力功深,斷惑證真,見思煩惱絲毫無餘,方了生死。

    斷見惑已,即證初果,預聖流,名須陀洹,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而斷思惑,漸證四果羅漢之位,生死方了。

    念佛法門則不然。

    隻要至誠懇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臨命終時,自能蒙佛接引。

    品位高下由修持之深淺定之。

    極樂四土,雖生同居,位亦不退,即能頓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帶業往生,全仗佛力,喻如有大石百千萬個,欲過海者,裝于大火輪中,即可不沉而運于他處。

    否則撮土之沙,亦即下沉。

    自力欲了生死,猶如舍舟過海,除非有羽能飛,否則未有不堕溺者。

    仗佛力了生死,猶如穩坐船中,片刻即到彼岸。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2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69】為什麼說今日張三、明日李四的人往往欲求益反受損? ●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

    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堕,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

    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分,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

     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分,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

    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下化衆生、諸大菩薩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門也。

    根無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

    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

    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堕,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

    所以古來大法師、大宗師,對此淨土法門,莫不提倡。

    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門之廣大故也。

    今試言之,唯此法門,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三根普被,凡聖兼資。

    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預其中。

    廣大圓滿,無以複加矣。

    證諸《華嚴經》,善财菩薩經曆百城,遍參知識,其第五十三次至普賢菩薩所,其時善财已證等覺之位,與諸佛齊等。

    而普賢為之贊歎如來勝功德後,對彼善财及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以廣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極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