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淨土法門與信願行三

首頁
    乃系為親起見,實即以親死,引汝等同證永劫不死之一大事也,當知感恩。

    能認真念佛,即為報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1頁 複談少撫居士書) 【227】印光大師是如何以生死自勵的? ●将一個死字,挂到額顱上。

     汝将死,快念佛。

    心不專一,決堕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

    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1029頁 楹聯) 虛度七十,來日無幾。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謝絕一切,專修淨土。

    倘鑒愚誠,是真蓮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87頁 蘇州報國寺關房題壁偈) 第二章 真信切願歸命彌陀 【228】信的内容、信的依據和真信的标準是什麼?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

    極樂之樂,樂無能喻。

    能如是信,可謂真信。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

    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餘法門,亦不稍移其志。

     凡修淨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

    而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

    極樂之樂,樂無能喻。

    娑婆之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音印,與蔭同,蓋覆也。

    )熾盛。

    (五陰熾盛者,謂衆生于色受想行識五陰之中,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也。

    此一屬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

    娑婆之苦,雖多逾恒沙,此八攝無不盡。

    諸苦既經身曆,不煩備釋。

    )極樂之樂,約根身則蓮華化生,長生不死。

    體禀男質⑴,絕無女形。

    不聞惡道之名,況有其實。

    約器界⑵則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凡所受用,無不如意。

    而諸凡用度,皆是化現。

    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

    而彌陀導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法忍。

    況複觀音勢至,清淨海會,各舒淨光,同宣妙音。

    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

    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

    功德智慧,究竟現前。

    能如是信,可謂真信。

    欲詳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

    其餘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

    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

    末後善财遍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财及與華藏海衆,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

    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

    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确極。

    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

    《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

    至于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餘法門,亦不稍移其志。

    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谛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谛信。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

    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194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229】什麼是真信? ●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

    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

    否則不名真信。

     第一要有真信。

    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

    否則不名真信。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75頁 複琳圃居士書) 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妄生猜度,謂淨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皆屬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實境。

    若有此種邪知謬見,便失往生淨土實益。

    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2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30】怎樣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于往劫中,發四十八種大願。

    有一願雲:“若有衆生,稱我名号,求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知佛念衆生,如母憶子。

    衆生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

    現生蒙佛加被,業障消滅,諸緣順适。

    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從茲入聖超凡,了生脫死。

    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業淨盡,方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之别。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276頁 嶽步雲為親所設佛堂說) 【231】念佛人如何才能感通佛力? ●一心念佛,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感通佛力,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

    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

     汝病既重,但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

    此心若誠,必能滿願。

    至于所有罪業,不必以此為慮。

    以果能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譬如大石,裝于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

    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

    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

    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

    汝但深信我語,自然可滿汝願。

    今為汝取法名為慧脫,謂以智慧,信願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脫離生死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32頁 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232】什麼是切願? ●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

    其願之切,當如堕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

    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

    其願之切,當如堕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

    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娑婆世界,一切衆生,于逆順境,起貪嗔癡,造殺盜淫,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

    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獄。

    阿彌陀佛于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衆生,有一願雲,若有衆生聞我名号,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衆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于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3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33】什麼是正确的發願? ●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

    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便是正确的發願。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

    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

    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

    若其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堕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

    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纡曲修途⑴,了無一念希望之心。

    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

    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淨土,修餘法門,曆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⑵之與泰山矣。

    可勝悲哉,可勝悼哉。

    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

    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

    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

    而況享福之時,必造惡業。

    既造惡業,難逃惡報。

    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殺人。

    不善用心者,其過如是。

    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庶淨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198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234】真信、切願、力行的内容是什麼?何為用功之道? ●信者,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不為所動;願者,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行者,真實依教起行,老實一心念佛。

     ●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

    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

    若無思想,哪有邪見。

    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

    信者,當笃信佛力。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國,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衆生,如母憶子。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

    雖有餘師稱贊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于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

    複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衆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

    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

    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

    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

    (隻念不聽,易生妄想。

    )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

    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别,則獲益少而情想多。

    ……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

    若無思想,哪有邪見。

    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4頁 淨土法門說要) 【235】如何發起厭離娑婆之心? ●娑婆世界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衆生迷昧,反以為樂,誠堪憐愍。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吾人所居之世界,則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了無有樂,故名娑婆。

    梵語娑婆,此雲堪忍,謂其中衆生,堪能忍受此諸苦故。

    然此世界,非無有樂。

    以所有樂事,多皆是苦。

    衆生迷昧,反以為樂。

    如嗜酒耽色,畋獵⑴摴蒱⑵等,何嘗是樂。

    一班愚夫,耽著不舍,樂以忘疲,誠堪憐愍。

    即屬真樂,亦難長久。

    如父母具存,兄弟無故,此事何能常恒。

    故樂境一過,悲心續起。

    則謂了無有樂,非過論也。

    此世界苦,說不能盡。

    以三苦八苦,包括無遺。

    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

    苦苦者,謂此五陰身心,體性逼迫,故名為苦。

    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

    壞苦者,世間何事,能得久長?日中則昃⑴,月盈則食,天道尚然,何況人事。

    樂境甫現,苦境即臨。

    當樂境壞滅之時,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樂為壞苦也。

    行苦者,雖不苦不樂,似乎适宜,而其性遷流,何能常住,故名之為行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