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213】為什麼說生死到來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
生死到來,一無所靠。
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生死大事,須當預辦。
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9頁 複永嘉周群铮居士書)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
生死到來,一無所靠。
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4頁 複包右武書二)
【214】為什麼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面對無常當如何發心?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當觀此娑婆,濁惡甚于圊廁。
信彼極樂,即我本有家鄉。
不求此世來生,人天王等福樂。
唯願報終命盡,蒙佛接引往生。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
刹那刹那,一念不住。
此殆⑴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衆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汝既厭棄世榮,發心出家,必須努力勤修,切莫因循度日。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當念形質雖禀五漏⑵,心性原具三德。
痛洗積劫之女習,力持彌陀之聖号。
觀此娑婆,濁惡甚于圊廁⑶。
信彼極樂,即我本有家鄉。
不求此世來生,人天王等福樂。
唯願報終命盡,蒙佛接引往生。
朝斯夕斯,念茲在茲。
念極功純,感應道交。
臨命終時,必克果願。
既生淨土,頓悟無生。
回觀世間富貴,奚啻陽焰空華⑴,直同囹圄⑵毒海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408頁 示某比丘尼)
何況我等凡夫,業根深重,不緻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難,惑之甚矣。
且今世殺人之具,日新月異,若飛機大炮,毒氣死光⑶等,山河不能阻,堅物不克禦,我等血肉之軀,何能當此。
而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
是以欲求離苦得樂者,當及時努力念佛,求佛加被,臨終往生。
一登彼土,永不退轉,華開見佛,得證無生,方不辜負得聞此法而信受也。
唯願大衆精進行持,是所至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33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215】生死事大,可世人多将其置之不問,為什麼?如何求了生脫死之法?
●貪戀塵境,不能放下。
三途一報百千劫,悲哉。
●欲求了生死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
知死生之可悲,當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則可悲者,轉為可樂也。
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
大丈夫生于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
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
直待報終命盡,則随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
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
三途一報百千劫,複生人天了無期。
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
須知法門無量,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有了生死分,則末世衆生,頗難現生即得實益。
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以其仗佛慈力,即未斷惑業之人,亦可出此娑婆,登彼極樂,實為我輩無力斷惑者之一大恃怙。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7頁 淨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
【216】如何才能做到心不貪外事,專一念佛?
●但将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挂到眉毛上。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
不能專,要他專。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将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
縱出地獄,複堕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
從餓鬼出,複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⑴。
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⑵,不數十年,又複堕落。
經塵點劫,輪回六道。
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3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217】劫難之中當如何修持?
●劫難之中,當竭力專修淨業,以期往生淨土。
不然,一息不來,而欲再聞如此之徑直法門,恐無有如是之僥幸了。
今之時,是何時也。
南北相攻,中外相敵。
三四年來,人死四五千萬。
自有生民以來,未聞有如此之慘凄者。
又複風吹,水沖,地震,瘟疫,各處頻頻見告。
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災。
諸物之貴,比昔幾倍。
當斯時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專修淨業,以期往生淨土乎?敢以幸得之身,遊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緻力于不契時機之法門乎?倘或一息不來,而欲再聞如此之徑直法門,恐無有如是之僥幸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4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218】求生西方者為什麼不可怕死?
●怕死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往生西方,便成畫餅。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
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
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
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
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随業受生于善惡道中之境便現。
境現,則随業受生于善惡道中矣。
往生西方,便成畫餅。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
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
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5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一)
【219】怎麼解決念佛時不能懇切的問題?
●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堕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
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堕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
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81頁 複陳慧超居士書)
【220】常作臨終想對念佛有什麼幫助?
●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臨終想。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
若不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為依怙而常念之,則禍患之來,或所不測,及其卒遇,徒喚奈何。
倘能預先持念,必有冥為轉移。
況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
故宜常作臨終想,則一切非分之妄想,與不能資之以了生死之諸法門,自不緻力馳骛⑴,而令此決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1頁 複袁聞純居士書)
念佛要時常作将死、将堕地獄想。
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緣消業第一妙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88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六)
【221】為什麼說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如何在塵緣中發起生死心?
●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
隻要将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額顱上。
心有所主,不随境轉,塵勞即為解脫。
接手書,知治習之心,唯勤唯切,而消習之效,未得未見。
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隻将此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作口頭活計,故無實效也。
倘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為難聞。
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
敢将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複沉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将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額顱上。
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镬湯⑵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
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
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蓋心有所主,不随境轉,則即塵勞為解脫。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1頁 複甯波某居士書)
【222】怎樣才能做到佛念自純?
●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
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3頁 複甯波某居士書)
【223】念佛心不歸一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
●念佛心不歸一,由于生死心不切。
若作将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溫州之災,聞之慘然。
天災人禍,無有底極。
實足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證。
亦堪為信願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
念佛心不歸一,由于生死心不切。
若作将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故經中屢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
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
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⑴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為悚然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21頁 緻包師賢居士書)
【224】念佛時作已死未往生想有什麼益處?
●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緻。
今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于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
除一句佛号外,無有一念可得。
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己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0頁 複朱仲華居士書二)
【225】懈怠是一切人之通病,如何對治?
●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
汝之所說,乃一切人之通病。
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
經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然地獄之苦,以未曾親見,無善根人,尚不能頓發出離逃避之心。
最切要者,當想兩軍交戰,炮聲如雷,子彈如雨,飛艇在上,地雷在下,一時齊發,則兩軍之人同皆粉身碎骨,随炮子以分散,化作烏有,我亦身預其中。
當其将發未發之時,尚知念佛求生之事。
此時惶恐萬分,而營官指揮,各執槍炮,不敢稍懈,懈則即時見殺。
此時斷不至事務所牽,恐怖所礙,不能念佛矣。
此種境界,不及地獄萬分之一,以凡夫心力所能想到,故想時便毛骨悚然,如親經曆也。
汝之懈怠,由于不詳審未來之苦。
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
至于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
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
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
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
其餘種種法則,《文鈔》悉具。
但熟讀精思自得,故不多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7頁 複智正居士書二)
【226】如何理解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
●念佛可了生脫死,當知感恩。
能認真念佛,即為報恩。
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非因親喪方念,平時便不念。
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