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卷

首頁
    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單講這一句話。

    前面講的十二因緣、四谛,是二乘法;“無智亦無得”是菩薩法。

    不但我執空,法執也空。

    以下的經文,就是沒有所得之相,“得”是指證的果說的,沒有所證的果相。

     “無智”,先講“智”字,“智”是智慧。

    在前文講過,《佛說無量壽經》也講過。

    智分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就是二乘所證的真空理,道種智是菩薩所證的理,一切種智是究竟佛果所證得的。

     我們把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意,轉成智慧就是成所作智。

    第六意識就是妙觀察智,一切種智裡頭包括了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包括這四種智慧。

    一切種智不是這幾種就包括得完的,一共有七十多種,名詞不同,意思就是“智”,總說一個字就代表了。

     這是破菩薩有所入空義、中道義,說這個智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呢?一得就生執着了。

    空智不可得,就是無智。

     咱們前頭講不增不減,這個智慧好像是外頭求來的。

    例如說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乃至當了博士,好像都是求來的,世間知識都是求來的,那麼佛法的知識不也是求來的嗎?一般就世俗的理解是這樣認識的。

    但這個認識是不對的,所求的都是假法,不是真法。

     真法呢?“無智”的“無”義是指着空義說的,不是說沒得智慧。

    “智”就是我們能觀的智慧,要依這能觀的智慧去起修。

    起修之後就證果了,或三賢位、十地乃至佛果,而所證的果,不是“得”嗎?能觀之智是智,所證得的是理,智、理是一對的。

    無智就是你能觀的智不存在,無得是所證的果也是空的。

    如果是沒有智,沒智的這個“智”并不是預測,而是“智”是真智—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無智。

    無得就是真得,得什麼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并不是有一個得的相。

    在《金剛經》上說,佛問須菩提:“你有什麼樣看法呢?你是不是認為如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須菩提就說:“不是這樣子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什麼證,也沒有什麼得,是你本來具足的,并不是外邊來的。

     淺顯的說“無智亦無得”,意義就是這樣,你要是不能體會,還可以深入一下子。

    這裡還包括,智是菩薩所修行的,得是菩薩所證得的;無智亦無得,菩薩沒有一個能修,也沒有一個所修,也沒有一個證得,這把菩薩法給顯出。

     怎麼理解呢?菩薩所行的是六度,智代表般若波羅蜜,還有布施、禅定、忍辱,用般若去代表六度。

    菩薩沒有一個作意說:“我要修六度萬行,修完了成佛果。

    ”要是一作意,這個智就不是空智了。

    所以在《金剛經》上講,佛問須菩提:“你認為你證得阿羅漢果,是不是有得呢?”也是那個含義。

    佛舉了四果,須菩提說:“假使我要是有個得,佛就不說我是離欲阿羅漢的行者了。

    因為無得,我不覺得有果可得,沒有這個得。

    ” 執着有的,就用空除掉;執着空的,就用中觀除掉。

    你要是有病的,病除了,藥也就沒用了。

    所以在《金剛經》上,佛舉個例子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你知道我所說的法是權巧方便,你要是得到度了,法也就沒有了,不要再執着法,如果再執着法,就又成為執着了。

     這個“得”就含着一種造作意。

    一切法成就了,有個造作之相,這就叫得。

    像我們想創一個事業,或者到溫哥華來,自己想有棟房子,經過一些手續,自己有了一所住的房子,這就是得到了。

    就世間相上說是得到了,就佛法來講,這一切諸法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都是緣生的,緣生沒有自體的。

     我們要是經常誦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多”字是多餘的,就像我們那個“之、乎、者、也、焉、哉”一樣,是代語詞,你看“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多”字,“大般若波羅蜜”也沒有這個“多”字。

    所以玄奘法師翻的是真實的,他用印度的原文、原意,把它的語氣都翻出來了,這個“多”字是這樣的意思。

     《心經》是一切智慧之心,它是大般若的心。

    就全經來說,這是一個總樞,開闊起來就可以開闊出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把它收攏了四句話就可以,開闊一點是二百六十個字,這就很多了。

    但是我們受持起來很容易受,為什麼呢?好持啊! 你誦《心經》的時候,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