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娜·瑪娜基斯,現在克裡提斯偶爾也會來。
“來吧,”他說,“想來就來。
我無法告訴你我聽到這個消息有多開心。
跟我說說你正在做的吧。
”
“好。
”克裡提斯說,他脫去外套,小心地搭在椅背上,“在麻風病研究領域,有人肯定很快便要治愈麻風病。
我與雅典的巴斯德研究機構還保持着聯系,我們的項目總指揮急于盡快推進進度。
想象一下這意味着什麼吧,不隻是為了這裡的幾百人,而是為了這世間成千上萬的人——而在印度、南非甚至有上百萬麻風病人。
治愈的影響将會是巨大的。
我保守地估計,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是每件證據,每個病例研究,都描繪出一幅我們有能力阻止此病蔓延的藍圖。
”
“我想你錯了,路不會太長了。
”拉帕基斯回應說,“這些天,在用不用江湖術士的藥方這個問題上,我壓力很大。
這些人十分脆弱,他們想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特别是那些付得起錢的人。
所以,你在這裡的計劃到底是怎麼樣的?”
“我需要幾十個病人,如果可行,接下來幾個月,甚至幾年,我要密切監控他們。
我在伊拉克裡翁隻作診斷,确診後,我就失去了病人,因為他們全被送到這裡來了!照我看來,這樣對他們更好,可是我需要作一些追蹤調查。
”
拉帕基斯笑了。
這種安排對他倆都公平。
沿着他辦公室的一面牆,從地闆到天花闆,一排排全是檔案櫃。
有些裝着現在每位活着的島民的醫療病例。
他們死後,所有病例轉到另一些櫃子裡去。
拉帕基斯志願上此島工作之前,沒有任何文件保存下來,幾乎沒有治療措施值得記錄,唯一的進展便是疾病的持續惡化。
讓人記住隔離區頭幾十年裡的麻風病人的,隻有一個黑色的大登記冊,上面記有姓名、到達日期和死亡日期。
他們的生命縮減到隻是死神生死簿上的一條記錄,現在他們的骨頭亂七八糟,不加區分地堆在小島最邊緣公共墓地的石闆之下。
“自從我一九三四年來這裡之後,我為這裡的每位病人作了記錄。
”拉帕基斯說,“我詳細記錄了他們來時的狀态,以及其後發生的一切變化。
病例是按年齡排序的——這樣似乎更有邏輯。
為什麼你不去抽調一些你想看的看呢?你下次來時,我可以提前跟他們約好,讓他們來見你。
”
拉帕基斯用力拖開離他最近的櫃子頂層抽屜,抽屜很重,一打開,裡面裝滿了文件,他揮揮手,邀請克裡提斯過來随便翻翻。
“我把它留給你了,我最好還是回病房去,有些病人還需要照料。
”
一個半小時後,拉帕基斯回到辦公室時,地上一堆文件;最上面的檔案封面上寫着“伊蓮妮·佩特基斯”。
“你今天早上遇見過她丈夫,”拉帕基斯說,“就是那個船夫。
”
他們把所有選出來的病人作了記錄,對每個病例進行讨論,然後,克裡提斯看了一眼牆上的鐘,該走了。
當他進入消毒室給自己噴灑消毒液前——雖然他知道這種限制病菌擴散的手段多是徒勞——兩個人緊緊地握手。
拉帕基斯送他下山,到了地道入口處,克裡提斯獨自繼續走到碼頭,吉奧吉斯正在那裡等着,準備送他走上回伊拉克裡翁的漫長旅行中的第一程。
他們在回克裡特島的途中沒講幾句話,似乎在來路上已把話說盡。
不過,當他們到布拉卡時,克裡提斯問吉奧吉斯下周同一時候能不能還在這裡,再送他去斯皮納龍格。
吉奧吉斯不知為何,感到很開心,不完全是因為路費。
正如吉奧吉斯想的那樣,他知道這位新醫生還會回來,他覺得很高興。
苦寒的十二月、極地氣溫的一二月,以及大風怒号的三月,尼可拉斯·克裡提斯每周三都來斯皮納龍格。
他和吉奧吉斯都不是健談的人,可他們過海去斯皮納龍格時,開始了小對話。
“佩特基斯先生,你今天怎樣?”克裡提斯問。
“如無意外,我可以說很好。
”吉奧吉斯會謹慎地回答。
“你妻子怎麼樣?”醫生會問,這問題讓吉奧吉斯覺得他也過着正常的已婚生活。
他們倆都沒多想這有多可笑,提問的人比誰都知道答案。
吉奧吉斯盼望着克裡提斯的來訪,十二歲的瑪麗娅也一樣,因為他的來訪帶來一絲樂觀,讓她能看到父親微笑。
雖然父親什麼也沒說,但有東西她能感覺得到。
傍晚,她會去碼頭,等他們回來。
她裹緊羊毛大衣,坐在那裡,看着小船在灰蒙蒙的黃昏中逾海而來。
她接住父親扔過來的繩子,很專業地把繩子綁在系纜樁上,把船固定在那裡過夜。
四月,大風不再刺骨,空氣中有了微妙的變化。
大地暖和過來,紫色的春銀蓮、淡粉的蘭花綻開了花朵。
候鳥過完冬天,一路從非洲飛回,飛過克裡特島。
每個人都在迎接季節的變化,熱切期盼的溫暖現在要來了,可是空氣中還沒什麼明顯的征兆。
戰争席卷歐洲有一段時間了,就在四月,希臘被侵占。
克裡特島的人現在生活在達摩克利斯之劍下;隔離區的報紙《斯皮納龍格星報》定期刊登當前局勢的公告,随着每周電影一起播放的新聞短片也讓人們焦慮。
他們最恐懼的終究發生了:德國人的目光投向了克裡特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