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一章 法圈功

首頁
    。

    會當七俠合誅了因之際,呂元亦未嘗畢用其技,僅為另六俠摒蔽門戶,使了因無從施展毒手而已。

    倒是後世說書人如石玉昆者傳下了一部《三俠五義》的故事,寫宋代名臣包拯斷案,兼及江湖俠士鋤強濟弱,誅暴安良的形迹;後來經由晚清大學者俞樾改寫換題,成為傳世的名著《七俠五義》。

    而這七俠之中的“隐俠沈仲元”其實正是呂元的影射之身。

    “沈仲元”在《七俠五義》裡固不及“南俠展昭”、“小俠艾虎”和“錦毛鼠白玉堂”等人俠名昭著,這當然也是因為“隐”之一字使然。

    即使在清人述異筆記之中,有關呂元的着墨亦甚少。

    世人所知者,大凡是“法圈功”由呂元一人而傳,嫡出四支,一支傳蘭州張氏、一支傳湖北沈氏,另兩支分傳山東二李。

    其中一李于光緒初年移墾關外,是為後世東三省“眞善忍無極法圈功”的由來。

    這一門功夫已逐漸遁離武學範疇,而以修心養性、健身固體為尙,經末代掌門李洪志之發揚流布,蹤迹可謂遍及寰宇,信徒逾數千萬之多。

    另一李則是山東濟甯州之李,也就是李绶武的祖上。

    這一支既不同于蘭州張氏之鑽硏氣血穴脈,亦不同于湖北沈氏之精習館略治術,更不同東北李氏之緻力修身道法——濟甯李氏所側重的反而有些類似對各家内功功法的搜集、編纂、考證、窮究,世系相沿,有如武學的收藏家、武術的考古家。

    從這一點上看,濟甯李氏之切近武學、武術,則并未違悖當年朝元和尙所開示的“讀書而不可應試/練氣而不可習武”的祖訓。

    這裡頭還有千絲萬縷的小因緣。

     話說昔年呂元得了“法圈功”,辭别朝元和尙,開始了一段浪迹天涯的行道生活。

    他日間替人打些短工,混個溫飽;夜間就尋些破廟敗庵,圖個栖息。

    總之是孤家寡人,無求無欲,倒也逍遙自在。

    一日來到南京地面上,找着個給糧行馱米卸船的差使,與包工的頭家言明:替一标由鎮江運至的船隊下米,為期三日,如果能将上萬斤的白米全數卸空,除了食宿着落之外,短工們還可以掙幾文銀子,這種銀子叫“小花邊”。

    呂元暗自運起“法圈功”,一肩可以扛四百斤白米,兩肩就是八百斤;腳下運步如飛,卻仍臉不紅、氣不喘。

    不到兩個時辰,碼頭上便圍聚過來百十口子人丁争睹這大力兒郎的本事。

    活該有事,衆人之中就有這麼個額角長了個大肉瘤的甘鳳池。

     甘鳳池原是俠丐張公獨傳弟子,能使繩镖、飛錢、袖箭、鐵蒺藜等一十八種暗器不說,刀槍棍棒無不熟練精通;在南京地面上可稱得上是響當當的人物。

    加之以此人素性剛烈,嫉惡如仇,好管不平之事;裡巷間每遇什麼糾紛,隻消有人喊一聲:“去請“甘瘤子”來平直!”那理屈的一方便往往主動息事甯人了。

     這一日甘鳳池路過碼頭,在人群之中見呂元好生氣力,心下十分景慕,思忖他必有異能奇術在身,可他自己另有旁務,無暇結識,是以次日又來碼頭邊尋訪。

    不意包工的頭家卻告以:大力兒郎連夜卸完糧米,一大清早便領了“小花邊”上路走人了。

     甘鳳池聞言哼哼一聲冷笑,道:“我看那人一身好大氣力,可抵你十個扛工不祇。

    昨日在碼頭之上,他一人來回忙碌,倒省了你們這些蟲——的活計。

    怎麼?到頭來你也祇開銷人家點把“小花邊”麼?” 那包工頭家見此人來意忽地不善起來,哪裡饒得?登時一聲啰唣,道:“我吃你管我的閑事?來啊!”四下陸然間竄出七、八條精壯漢子——,有人認出對手的這家夥額角的大肉瘤,還沒來得及抽身,早被甘鳳池翻飛拳掌,打了個牙崩骨折。

    甘鳳池打了人還不肯罷休,去那包工頭家褡漣裡摸出一錠兩許重的銀子,道:“甘瘤子為人最恨不仁不義之事,我且替你作個公道的便是了。

    ”言罷一縱身,飛出十丈開外,再三兩個彈躍,人已不見了。

     閑話休提,且說這呂元領取了些碎銀角子,倒不覺得有什麼委屈,徑去早市裡買幾枚燒餅,一面吃着,一面信步遊逛,一派逍遙。

    也正因為他漫無目的,正是“觸目皆佳景/随心任自然”;走到近晌午時分,但覺口渴,便就近覓個茶亭歇腳。

    許是夜來馱米勞累,才解了渴,困意倒湧上來,索性就着亭邊土階,歪頭睡倒。

    待他一覺醒來,賣茶的老者早就一擔挑着火爐茶桶收市回家,倒是亭外樹蔭底下蹲着個滿臉橫肉,長相兇惡,額角還生了個大瘤子的壯漢。

    那壯漢自然就是甘鳳池了,見呂元醒來,連忙起身上前,拱手長揖為禮,自報姓名之後,“噗通”跪倒,道:“昨日在碼頭上見尊駕神力無匹,非尋常練家身手。

    不才特地趕來,還請尊駕不吝指點一、二。

    ” 呂元揉了揉睡眼,伸了個懶腰,道:“我叫呂元,既不尊、也無駕,現成是個自了漢:你千萬别折煞了我。

    我确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