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第四“願力”,那是求菩提的力量,求菩提發願,發願成果。
第五“方便力”,一切善巧方便而修自利,或者利他。
第六“常力”,常依着一切佛法而修行,産生力量。
第七“善力”,正修善根力,十善業内的善業。
第八“定力”,就是三昧力量,就是修奢摩他(止),修奢摩他,産生了力量。
第九“慧力”,慧力就是修慧,觀慧所成就的力量。
第十“多聞力”,多聞正法,常聽你才生起智慧;不聽,你怎麼能明白呢?不聽你明白不了,就得多聞。
聞法産生正法,有一種力量加持你,那種力量加持你,你感到佛就在眼前,這力量消失了,佛的力量很遠了。
我們念佛念到相應的時候,感覺佛在眼前;一懈怠,佛又沒有了,又消失了。
我想每位道友都有這個感覺,當你靜下來,或者念十萬聲念一百萬聲,感覺地藏菩薩确實就在眼前。
或者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眼前。
等你一懈怠,這種力量都沒有了,時而很遠,時而很近,這是自己的力量。
第十一“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四種把他們合攏起來了,才成一個力量。
第十二“正念”,我們一天起心動念,一定要有正确的念頭,凡是起心動念都是利益他人,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個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這都叫正念。
這個裡頭包括了正觀,諸通明力,就是神通,成就正念。
正觀六通三明之力。
第十三“如法調伏衆生,如法調伏剛強衆生之力”。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悲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所以者何?一切聲聞獨覺乘等,但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不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菩薩摩诃薩不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但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是故菩薩成就大悲大甲胄輪,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
二乘人修的悲心,是為自己得好處,單為自己得到利益,這樣來修行悲,這樣的悲心不普遍。
我們一般說憐憫别人,或者對事對人而行的大悲,不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益故,修行大悲。
隻為自己求安樂,不為衆生得離苦,那麼就不能夠去普利一切衆生。
這樣去實行大悲,他修法的時候,在用心上,就有了二種不同。
所以我們做一件事情,就善用其心。
文殊菩薩教導我們善用其心,看你怎麼觀照?一樣事情,你用一文錢去供養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别人用一萬塊錢布施供養的功德很小很小。
什麼原因呢?用心不同。
要善用其心,看你怎麼觀,就怎麼做。
一件事情都有兩個面相,你做對了,功德無量;做反了,害處也無邊。
殺人放火,普遍認為是罪惡,菩薩有時候要利益多數衆生,對這個衆生的惱害,他制止不了,可以把他殺了,或者放火燒了。
但是他是為了利益更多衆生,菩薩不會畏苦的,對這個衆生菩薩還要還他的命債,以後還得把他度了。
菩薩不論順逆,都是大悲心,因為他出發點是大悲心,那就是大悲了。
隻要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讓衆生離苦的,菩薩是這樣成就這個大悲大甲胃輪,他就“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能給他們作福田,他們在菩薩中可以求得福報。
“是菩薩摩诃薩普為饒益有情故,行四攝事而成熟之,謂由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布施攝,能舍一切珍寶财物,禽獸仆使,國城妻子,乃至身命無所悋惜,行無所得為方便故,不見一切所化有情,不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施物,不見施行,不見施行所得果報,乃至不見無所得行。
如是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愛語攝,行利行攝,行同事攝,随其所應,如上廣說,乃至不見無所得行,是菩薩摩诃薩,常以最勝能調伏心,能寂靜心,無數量心,不行一切蘊處界心,所生無動無住大悲大甲胄輪,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無厭倦,如是名為菩薩大悲大甲胄輪,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悲大甲胄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诃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難測類虛空無色無安住菩薩大精進具杜多功德勝智成大悲勇健超諸世無依怙有情生死苦穢縛大悲水沐浴令解脫衆苦菩薩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諸聲聞衆及獨覺所行衆生貪恚癡迷謬堕惡趣濯以大悲水脫苦得蕭然”
菩薩為了饒益有情,行四攝法,來成熟衆生,成熟有情,使他們成就,離苦得樂。
“謂由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布施攝”,布施,就是舍物質,或者内施外施,或者舍身體,為了讓他們得到利益。
能舍什麼物質呢?一切的“珍寶、财物、禽獸、仆使”,禽獸,就是你喜愛的,像鹦鹉巴哥,那是最好的。
這是指在家菩薩。
禽獸、仆使、傭人,乃至自己國家、國城,妻子都能舍。
乃至自身“無所吝惜”,無所吝惜,吝惜就是不舍的意思。
他對任何事物自身外身,乃至所有一切都能舍。
但是舍的時候,不求果,那麼,無有受者,無有這個施者,乃至于不見施所得的果報。
我這麼樣舍将來得到什麼果報呢?沒有果報,不執着果報,不貪求果報,是這樣的來舍。
這裡有個問題,佛在說法的時代,妻子是屬于他自己的,像财産的一部份。
可是現在講求平等,妻子有自由,她有自己的權利,我把你舍給誰?辦不到,現在不可能了。
妻子要把丈夫舍了,這也不可能。
你說:“我把我丈夫舍給你,當奴隸去!”
你丈夫不會聽你的,這是指着過去社會的情形而說的。
他舍自己的身體、财物,屬于自己的部份,可以随時舍。
現在舍國城妻子的,有人問我:“我當國王,我想舍!”你想舍!你的大臣同意不同意?你舍了,可是政府不同意。
現在的總統說:“我舍!”你舍總統位,參衆兩院還未通過,你舍了,那是不行的。
這個問題得從另一方面看,從内心說,菩薩行道的時候,他心裡如是想,凡是我所貪愛,不論什麼,無貪無愛,一切都可以舍,也就是無所吝惜。
這叫方便善巧,但是舍的時候,也不見我是能施者,也不見有受施者;還有我所施的物品,還有我施行就是行大悲心,行菩薩道。
我施了之後,未來得什麼果報,要考慮這些也不成大悲菩薩了。
令如是的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愛語攝”。
“愛語”,大家都知道了,說讓人好聽的話,不要說讓人家煩惱的話。
中國有句格言,“順情說好話”,順着人家的情感說好的,人家都歡喜;“惡語讨人嫌”,你跟人家唱反調,人家聽到就讨厭你,不接近你,少跟你說話。
這個要注意,要使人歡喜,但是你可别違背了三寶意,說的愛語一定要含有出離心。
例如說兩性的關系,你跟他說好聽的,讓他歡喜,我幫着你能找到女朋友,我幫你找到男朋友,這樣是不行的,你當時就犯戒了。
所以淫戒裡頭包括很多問題的,每個戒條,要是講起來,你無意中犯的都很多,不過那不是根本,為什麼出家學戒要學五年呢?因為不學,你不知道,你随意一舉一動都犯戒了。
還有作有利益人的“同事”,“利行同事”,作有利益于别人的事,這樣來攝受别人。
你幫人做事,人家當然歡喜,你又不求代價,無所得的幫助誰,誰都高興。
但是你随意做,這也是你大悲心的流露,或者别人在行動上不方便,你扶扶人家,或者負重的時候,負不起,你幫助他一下,這都是有的,這都叫做“利行”,要行對别人有利的事。
“随其所應,如上廣說,乃至不見無所得行,是菩薩摩诃薩,常以最勝,能調伏心,能寂靜心,無數量心,不行一切蘊處界心,所生無動無住大悲大甲胃輪。
”這是他的觀想,菩薩摩诃薩能調伏他的心,不住聲香味觸法,不處一切境界相而能生心,這個是生什麼心呢?“無着心”,“無動心”,“能寂靜心”。
沒有數量就是不計較的意思。
不行一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心,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的一切法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就包括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叫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