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空。
我們現在若不空,就是執着;空了之後而再回來,再度衆生,度衆生不見衆生相。
你以為這個很簡單,我們就是翻不過來。
如果翻過來就太好了,我們都成佛了,就是這樣。
看起來很簡單,煩惱跟菩提,生死及涅槃,古人形容,煩惱就是手心,菩提就是手背,就是一隻手而已,沒有其它的。
你明白了,就證得了,不明白就耽誤了。
那就誤到什麼時候才能明白?看各人的修習,有得,有不得,有得一定有不得。
不依着這個而起大慈悲心,法緣慈是平等平等的。
所以不依着這些而生起我的慈悲心,這叫法緣慈。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這個偈頌我們念一下。
“聲聞及獨覺,修有情緣慈,心帶十三過”,要是修有緣慈,會有十三過患,因為唯求自利樂,自己求自己的利樂。
“菩薩大名稱,普為諸有情,修不共大慈”,不共聲聞緣覺,“心離十三過”,“十三過”就沒有了。
“心除十三垢,為趣大菩提,修法緣大慈,成福田非遠”,一定會成究竟福田,成佛不遠了,但是“十三垢”很不容易除。
“安住十三力,出過諸有情,猶如師子王,超勝諸禽獸”,像師子王那樣,師子在獸類是為王的。
“降伏十三怨,離斷常邊執”,這“十三怨”就是斷常邊執所産生的。
那麼“心無有染濁,速證大菩提”。
聲聞跟獨覺二乘人,他們修的慈悲是有緣慈悲,可以脫離“十三過”。
“十三過”,在〈瑜伽師地論〉九十九卷,提到了“十五過”。
依着這個十五過失,中間有可以合攏的,我們把這十五過失先念一念。
“一者四重過失”,“二者猛力禅過失”,“三者匮乏不足喜過失”,“四者他所羁過失”,“五者無正信背令不信”,“六者有正信者令其變異過失”;五、六這兩個可以合成一個。
就是令這個有正信的人,不能增長信心,反而使他信心退,這是一種過失。
你所做的事業,你這個慈悲本來是好的,但是别人譏諷你,甚至于同道也責備你。
你本來是出自慈悲心,别人認為你還有别的目的,這是一種過失。
“多财寶多諸事業過失”,财寶太多,犯罪的,說事業做太多,也是不可以的。
“染着過失”,“惱他過失”,“發起疾病過失”,這是我們所不能避免的,誰也不願意害病,但是你生了疾病。
我們為什麼會生疾病?病從口入,吃多了,少吃一點就好了,這類病很多。
“障往善趣過失”,這個過失就多了,我們有時候感覺着佛菩薩好像就在眼前,心裡有時候在用功用得相應的時候,就感覺好像佛菩薩對自己很近,心裡生起大歡喜。
有時候你用功,用了十年、八年,好像佛菩薩遙遠無邊的,念經也好,持咒也好,好像佛菩薩沒有什麼加持,自己愈念愈迷糊。
這個就是障你趣往善趣的過失。
有的過失是,不應庇護的,反而去庇護,這種道理恐怕誰都有,要避嫌疑。
應該庇護就庇護,不應該庇護的,就不庇護。
我們舉個例子,佛度一切衆生,菩薩度一切衆生,這個衆生是惡心所來的,你說我們應當庇護他,還是不應當庇護他?他生起惡心,不是求法的,你有神通你可以知道,沒有神通,你又怎麼知道的呢?
他懷着二心,或是測驗你,或者考試你。
如果你去利益衆生,應當怎麼辦?例如有的衆生問:“老法師,您怎麼修行呀?您都念什麼經呀?”這個跟他有什麼關系呢?
知道這些幹什麼?那個法師或者就會産生的問号,你問我這個做什麼?你要測驗我的功夫嗎?但是這個應當庇護?還是不應當庇護呢?得看你有智慧沒智慧,有智慧不庇護他,就會跟他解釋一下,這跟你沒有關系,我修的,你不見得修得成;我修的,你去修不見得靈,也不見得你應該修的。
有些是通的,通的是共的。
我修的,你也可以修;但是我修的,你不能修,跟他解釋清楚就好了。
有這些過失,你要去利益衆生的時候,毛病多得很。
不應當為依止的,反而為他依止;應當為依止的,你反而不依止,這都是過錯。
應該恭敬的不恭敬,不應該恭敬的,你反而恭敬,這些都不是正确的。
“十三過”,在〈瑜伽師地論〉上講“十五種過”,應當伏藏的而不伏藏,不應當伏藏的而去伏藏;應當修習的,你不去修習,不應當學習的,你反而學習。
這兩種可以不用解釋,這是“十三過”。
所以你要是有這些過失,就不能達到大慈大悲,大慈悲應該怎麼樣呢?對一切衆生不舍棄,那就沒有這種過失。
這十三個是反過來說的,這是修有緣慈,這些過失會産生什麼呢?為求自己的利樂,隻想利樂自己,不利益他人。
菩薩是相反的,菩薩是大名稱的,他是普利一切衆生。
他修的是不共大慈,不共是不跟聲聞緣覺共,跟一切發菩提心的人共。
那麼修這個就沒有這種過失,“心除十三垢”。
“十三垢”,佛學辭典裡有“十四垢”,我把“十四垢”合攏到一起,就是“十三垢”。
“四結”、“四處”、“六損财法”,合起來就是十四種垢。
什麼是“四結”?就是“結使”。
我們經常念結使,這幾種疙瘩,你要是解不開,會使你造罪的。
哪幾種?就是五戒當中的殺、盜、淫、妄,這就是“四結使”,這四種是根本的,一直到成佛,才把愚癡斷了。
愚癡就是無明,才把無明斷了。
還有,欲、恚、怖、癡,在一切境上起貪欲,在一切境界上起瞋忿,起恚。
恚就是惱害的意思,也就是憎忿、憎恨的意思。
還有恐怖,這些就是愚癡;若是不愚癡的人,他沒有貪欲,曉得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他不起貪欲,那是幻化的境界,那是騙人的;有愛才有恚,無愛就無恚,也就是沒有情。
要是對人類說是無情,好像這個人是冷血動物,是無情的。
這個話對嗎?不對,冷血動物也有情,冷血動物并不是沒有情。
像魚類,都是冷血動物,海裡頭生的,它有情,它對它的子女,生下來的,它有愛護,有情。
無情的意思,是對一切法不去執着。
有人認為我們佛教的人,一信了佛教,就無情了,情感也不要了。
夫妻、父母,什麼都不要了。
這個批評是錯誤的,佛不是無情的。
學佛的人不是無情的,而是他的情特重了,他不單獨對哪一個,因為對父母妻子有情了,對别人就沒有情了。
不是的,他對一切衆生都有情,多情乃佛心,他要救度一切衆生。
但是這個情字,有不同的解釋。
他有智慧,不執着,他不起貪戀,那麼他就沒有這些毛病。
還有垢染,好喝酒的人,會耽誤很多事。
佛為什麼把酒戒列到五戒裡頭呢?在印度發生過這種事情。
因為飲酒了,犯淫欲;因為有瞋恨,怕被人檢舉,他就把人殺了,逃跑了;逃跑沒有錢就偷,偷就騙人,說假話,因為喝酒,淫、殺、盜、妄全犯了。
在戒經裡有很多這種故事,之所以把酒列成五戒,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兒。
特别是菩薩,那酒也是根本,他不能賣酒,賣酒的比那喝酒罪過大的多。
你迷惑好多人,等于賣毒藥,就是這樣。
但是國家的法律沒有制裁,反而鼓勵賣酒,為什麼鼓勵?收稅,酒稅大得很。
另外的是放蕩、迷戀之樂,這個分成兩個。
迷戀,有如妓院,遊玩場所,遊玩場所就是放蕩的地方。
在這個垢裡頭,分成“十四垢”,我把他們合攏了,就是“十三垢”。
還有,跟惡語結合到一起,會引你去做很多壞事,産生過失。
還有懈堕,懈怠一定堕落,當你懈怠的時候,你想到這一定是堕落。
這是《長阿含經》裡頭說的。
“十三怨”,“十一瞋恨”,加上兩個就是“十三怨”了。
惡業猛利,什麼猛利呢?發脾氣的時候,瞋心猛利。
當那瞋火制止不下去,瞋恨心來了,什麼都不顧了,乃至于傾家蕩産,亡國失家,都可以的。
若瞋恨心來了,非常的猛利。
或者被惱,被他人觸動的惱害了。
或者抱怨,對我有怨仇,我想報複他,乃至于這本身就是“十三怨”。
“現相”,就是在這個怨恨裡頭現的惡相,叫“現相”。
毒害,或者是用毒藥害人家。
不斷,這個瞋心不能截止,不斷相續。
“十三力”,是專指西方淨土菩薩說的,具足了十三種力,而且自利利他。
第一“因力”,過去你能夠生到淨土,這是你宿世的善根力。
第二“緣力”,就是善知識的教誨力。
第三“意力”,是如理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