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竹窗二筆

首頁
    用。

    皇上知道了,問是什麼原因,呂公回答說:“我有私恩未報。

    ”原來呂公還是卑賤的時候,曾受到家鄉木蘭寺僧人的照顧啊。

    如今相傳說呂公年少貧窮時,借寺院清靜讀書,等僧人吃飯敲鐘時前往齋堂。

    僧人厭煩他,故意吃完飯才敲鐘,呂公到了齋堂很難堪,就在牆上寫道:“十度投齋九度空,可耐阇黎飯後鐘。

    ”呂公後來考上狀元,僧人就用紗籠把呂公的兩句詩罩上。

    呂公再到寺院續上兩句是:“二十年前塵土面,而今始見碧紗籠。

    ”根據前面說受寺院照顧,僧人是何等的賢良;根據後面的傳說,僧人又是何等的不賢良啊。

    倘若誣蔑冤枉了賢良的人,那就造了口業。

    而世上所傳的,是出自野史戲劇中,恐怕不值得相信。

     五三、學道無幸屈 世間追求名望的人,有的是學業未成而名望已成,這就是幸運的,因為不應該得到而得到了;有的是學業已成而名望不成,這就是委屈的,因為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啊。

    所以說“我輩登科,劉蕡下第”,說的就是幸運和委屈的兩種情況啊。

    學道就不同了,沒有名義是在山林隐居、實際常在鬧市奔忙、悠閑散漫、一天用功十天懈怠、而能成就道業的。

    也沒有刻苦修行、費盡心力、不後退不罷休、以悟為目的、而道業不成的。

    因為追求名望在于别人的吹捧,而追求道業的成就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學道人隻應該決心精進而已,不要懷有僥幸的心理,不要把委屈當回事。

     五四、著述宜在晚年 修道人的著作,不同于世間詩詞文章傳奇筆記之類了,深刻的是論述佛祖所傳的心法,淺顯的是開啟學佛人悟入佛法的大門,所以關系到佛教的流傳,責任非同小可。

    而假使學法還不精練,見解還不完善,一旦有謬誤,不就辜負佛祖并且耽誤後來學佛的人嗎?孔子苦讀《易經》,因此斷了三次串竹簡的皮繩,而且注解《易經》十遍才算完成;朱熹臨終,還在改定《大學》中“誠意”的旨趣,古人的慎重,往往是這樣。

    何況出世間的道理,著述談何容易,唐代德山宣鑒禅師的《青龍鈔》沒遇到龍潭崇信禅師前,以為是不能改變的精典,但終歸還是一把火燒掉了。

    大慧宗杲禅師初次得到圓悟克勤禅師的印證,若是就此以為滿足,哪裡還會有後來大悟徹悟的事。

    少年著書,當然應該慢慢來了。

     五五、機緣 石頭希遷禅師起初跟随六祖慧能大師學習,六祖知道他的機緣不在自己這裡,指示他去見也是六祖弟子的青原行思禅師而後大悟。

    丹霞天然禅師起初跟随馬祖道一大師學習,馬祖也是以機緣不在自己這裡,指示他去見石頭希遷而後大悟。

    以及臨濟義玄禅師先後跟随自黃檗斷際至大愚守芝二位禅師,惠明禅師先後跟随自黃梅五祖至曹溪六祖二位祖師,都是一個道理啊。

    機緣的道理也不僅僅如此,佛陀不能度的人,佛弟子目連能度,也是機緣造成的了。

    所以學佛的人能遇到真的善知識,就必須要生起極大的信心和敬仰,不管今生來生,善知識都是通往成佛的橋梁,不可以散散漫漫空過一生而已。

     五六、般若(一) 土能使物質朽壞,水能使物質腐爛,但必有殘渣留存了,要等到長期沉埋浸泡才能消失滅盡。

    如果是火燃燒物質,頃刻間就化為灰燼,我于是知道了般若智慧就如大火堆。

    所有貪愛如水遇火逼迫就會幹涸;所有煩惱如幹柴與火接觸就會焚燒;所有愚癡如石頭臨近火烤就會變焦;所有邪見如稠密樹林,所有障礙如簡陋破屋,所有妄想情識種種雜物,隻要烈火燒灼,就不再有任何遺留了。

    古人說“細菌處處能停留,唯獨不能停留在火焰上”,這是比喻衆生的心處處能攀緣,唯獨不能攀上般若智慧的緣。

    故而學佛修道的人不可以刹那間就失去了般若智慧。

     五七、般若(二) 我的腳有病痛,出行必須坐轎子。

    有一天黃昏時候,擡轎子的人因喝醉酒摔倒,轎子頂翻開,即刻就有幾個男子伸胳膊來搶我的帽子,以為轎子裡的人頭上有金銀珠寶裝飾啊,結果他們發現并沒有裝飾而十分尴尬,就迅速跑掉了。

    我于是知道了般若智慧就如大日輪,日輪才剛西下,而盜賊奸邪就出來了;真照才有疏漏,而無明煩惱就發作了。

    以前唐代的大德雲居道膺禅師說“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故而學佛修道的人不可以刹那間就失去了般若智慧。

     五八、般若(三) 佛經說,夏天貯存在器皿中的水,經一晚上就會生蟲,但極其的細微,不是普通肉眼能看見,所以要把水過濾後再飲用。

    如果水在火上,火不熄滅,水就不冷卻,那麼蟲也不生。

    我于是知道了般若智慧如火煮水,觀照的烈焰旺盛而不休止,慢慢加熱而密不間斷,那偷心雜念迷惑妄想将從哪裡生?故而學佛修道的人不可以刹那間就失去了般若智慧。

     五九、天台止觀 天台止觀治病的法門中,有“六字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

    ”以及“注心下視”等說法,其實止觀的運用,沒有不涉及到的,也就是說治病的方法也可以在止觀運用中攝取,大部分與服藥的意義相同,是以止觀來代替藥物啊。

    不過治病是止觀延續出來的次要部分,不是止觀的真正意旨了,後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養生家根據止觀治病來養生,于是就有人表面上用禅的名義掩飾,而實際上是修什麼道術的,如果質問他,就借口來自天台止觀,所以我要辯明這件事。

     六○、看忙 世上有的人家業已經創立,于是在年底的時候,安然的坐在那裡可以觀看窮人為衣食忙忙碌碌,名叫“看忙”;世上有的人科舉功名已經取得,于是在大比考試的時候,安然的坐在那裡可以觀看将要考試的讀書人為争取功名忙忙碌碌,也叫“看忙”。

    但世上唯獨沒有的是,破迷解惑智慧成就,所作願望已經辦妥的人,安然的坐在那裡可以觀看六道衆生為生死輪回忙忙碌碌啊,難道不是所謂的“看忙”嗎?籲!整個世上的人都在忙碌中,誰又是看忙的人呢?宋代真歇清了禅師說:“老僧自有安閑法。

    ”這個安閑法是容易說出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