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廣欽老和尚事略

首頁
    底,師複返火山。

    次年(己亥)又添茅棚數間。

    一九六年(庚子)四月,興建大雄寶殿,為紀念祖庭,命名“承天禅寺”,火山則稱“清源山”。

    一九六二年建三聖殿。

     一九六三年(癸卯),是年師七十二歲,曾應善信之請,往花蓮天祥住數月,協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師當時茅亭禅坐之位),旋應中部弟子請至台中龍井山上之南寮,創建廣龍寺。

    一九六四年(甲辰),師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門,并将茅棚改建鋼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繼于一九六五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設完成。

     承天禅寺初期之磚瓦房,系匆促建成。

    時日既久,地基陷落,牆壁龜裂,故于一九七六年春,開始重建。

    首先将三聖殿前之女衆寮房,改建成兩層鋼筋水泥樓房。

    次年秋,開山整地,拆除舊有之三聖殿、齋堂、廚房、大雄寶殿、男衆寮房及方丈室等。

    一九七八年春,于大雄寶殿原址上,建三聖殿與兩層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師堂;于齋堂原址,複建兩層齋堂及廚房。

    一九七九年啟建新大殿。

    一九八三年大悲樓于新大殿右側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樓結構體已近竣工。

     一九六七年,師又于土城鄉公所右後方,創建廣承岩。

    一九七八年,該岩複建華藏塔,其後大雄寶殿、兩廂禅房、地下室、藏經閣、羅漢殿、講堂及上下樓禅房,亦陸續建成,後又翻蓋地藏殿等,完成現今之新貌。

    廣承岩之建築,由傳斌法師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壬戌)九月,師又派随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傳聞法師至高雄縣六龜鄉寶來村,創建“妙通寺”。

    迄今大雄寶殿、五觀堂、念佛堂、女衆寮房均已落成,行将供師靈骨之“靈山寶塔”亦正興建中。

     一九八四年七月,師移錫該寺,并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傳授三壇大戒,求戒之四衆弟子,多達數千,并啟建水陸大法會,廣度衆生,盛況空前。

     師起居簡樸,平易謙和,縱年近百齡,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攙,身輕體健,動作敏捷,住則常坐不卧,并時坐于室外,或露天、或廊檐下。

    食則自七十八歲,改以流質。

     一九八五年歲末,師以看承天禅寺之大悲樓建築為名,急欲返北,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傳悔法師南下,二十六日迎師回承天寺,北部四衆聞訊莫不蜂擁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師召集各分院負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衆,一一囑咐,并言圓寂後火化,靈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廣承岩、妙通寺三處。

    早齋後即示意欲返妙通寺,衆以師意既堅,不敢強留,即送師南下。

     師抵妙通寺後,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自己親打木魚并囑弟子一起念佛。

    初五,師瞻視清澈,定靜安詳。

    毫無異樣,午後二時左右,忽告衆曰“無來亦無去,沒有事”之語,并向徒衆颔首莞爾,安坐閉目。

    少頃,衆見師不動,趨前細察,乃知師已于念佛聲中,安然圓寂。

     綜師一生,貧苦孤露,堅毅笃樸,宿慧萌芽,潛修百苦,卒緻徹悟。

    渡海來台,冥陽兩度,禽獸馴歸,更以禅悅代替火食,曆半生歲月,其昭示修行之典範,踐履頭陀苦行之正則,誠堪與古德共贊。

    惜以衆生福薄,遽爾示寂。

    惟願不舍悲智,再駕慈航,廣度群迷,導歸淨土,共成無上菩提,不勝馨香禱祝者也。

     廣欽老和尚圓寂贊頌委員會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