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身或病或死。
可謂之變。
而覺性永遠不變。
又維摩居士示疾。
佛派弟子問病。
維摩居士答曰。
我本無病。
是衆生有病。
即是指吾衆生有病苦。
有生死。
謂之變。
而覺性、無形相。
以何為變。
縱有病與死。
無處寄托。
謂之不變。
可謂之變即不變了。
吾人可自醒。
知變不變的是覺性。
不知變不變的是色身的生死。
何可定認色身為我。
而不承認覺性。
是研究的我呢。
難矣哉。
因法法皆是如來。
那還有一法可見。
若果知法法皆是如來。
吾人是法之一。
即是如來之一。
舉目觀之。
無處不是諸法。
諸法皆是自己所在。
方得名為觀自在。
故諸經。
皆以如是為首。
為一切法體。
若問佛從何來。
即是從如而來。
故名如來。
雖十法界依正二報。
無一不從如來。
故衆生皆有成佛之分。
若明了如來。
則業障本來空。
不可得。
雖造多生多世之最多最大之罪業。
毫無障礙。
以本來空。
故若未了如來。
應須造何宿業。
還何宿債。
饑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醫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見力。
火裡生蓮終不壞。
饑逢王膳不能餐者。
乃引證法華經。
迦葉尊者。
對佛自述。
佛之大法。
如國王所設之極佳美膳。
若王未許我等食之。
則不能餐。
以喻待佛授記時。
可得授受之意。
借此譬喻。
以表不見一法即如來。
即是王膳。
求法之人如饑。
不能不見一法。
其如王膳時時現前。
竟不能餐。
病遇醫王争得瘥者。
亦引法華。
佛如醫王。
遠出回家。
見諸子悞服毒藥。
遂以藥救之。
聰敏者服之即愈。
愚癡者不服藥。
争得病瘥耶。
以譬世人受貪瞋癡之毒。
而不學戒定慧之佛法。
如愚者不願服藥。
在欲行禅者。
乃在欲界中修行禅那(譯靜慮)欲界分上界。
下界。
上界是六層欲界天上。
下界是五趣雜居地。
吾人道在天道之下界。
在欲行禅者不多。
何以故。
必須有知見之力。
知見者、乃開佛之知見。
力者、乃佛之十種智力。
其一者乃傳大士有妻子以魚業為生活。
居東海之濱。
人稱東洋居士。
二者鸠摩羅什法師。
有女待。
其餘似是者有之。
不可多舉。
此如火中生蓮終久不能損壞絲毫的。
然非泛泛人。
所能法之。
勇施犯重悟無生。
早時成佛于今在。
乃過去久遠的時期。
有比丘。
名勇施者。
曾犯根本戒的重罪。
自己欲求忏悔。
重得清淨。
懇求上座。
尋求其人忏罪。
其忏法有三種。
一作法忏。
二取相忏。
三無生忏。
古時比丘披三衣。
持錫杖。
若破根本戒。
四種之一。
即不準再披三衣。
故将三衣脫下。
搭在錫杖之上。
自己高聲大呼。
我勇施犯四罪。
求人忏悔。
來至一精舍。
遇一尊者。
名曰鼻鞠多羅。
雲。
推罪性。
了不可得。
勇施聞之。
豁然大悟無生。
(此二字代表八隻四雙名無生忏、乃非作法忏、及取相忏。
)當時具足佛之十種通号。
即往東方世界。
成正等正覺。
别号曰寶月如來。
已至于今。
故曰。
早時成佛于今在。
具足佛之十種通号者。
一如來。
二供應。
三正遍知。
四明行足。
五善逝世間解。
六無上士。
七調禦丈夫。
八天人師。
九佛。
十世尊。
此十種通号。
後來譯成十一名号。
仍稱十号。
所見翻成一切經無一不然。
後來訊問法舫法師。
因他在印度。
及錫蘭島。
住有二十餘年。
學成「巴利文」及「英文」必能得底。
他說本人。
亦是如是念十一号。
名之為佛十種通号。
竊想當時集經人等。
抄錄時、容易有句讀之錯。
後來流通及翻譯。
誰肯多事。
非敢多事。
藉斯訪友。
得承另有高見指示。
豈不是抛磚引玉麼。
又于佛号的講義。
亦不相合。
如「善逝」者。
作一名尚可解之。
我佛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
生滅無不利益衆生。
可謂之來去皆善。
「善逝」一号尚可。
唯「世閑解」則大與佛法相反。
何則。
如世間解。
皆屬世論。
佛為一概破之。
如楞伽經。
乃大慧菩薩為當機者。
所問數十條皆屬世論。
佛一概非之。
可見是善去世間解之明征。
不但此一經。
而大小乘一切諸經。
無一不是善去世間解之義。
又無一不是善去世間之解行者。
按翻譯名義集。
有翻善逝者。
亦有翻善去者。
可見「善去世間解」本是一名了。
師子吼。
無畏說。
深嗟蒙憧頑皮靼。
祇知犯重障菩提。
不知如來開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