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時,有這樣一種傳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叫媚珠的寶物,它藏于千年狐狸的嘴中,如果女人得到它,就會變得千嬌百媚,赢得天下男子之心。據說,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就曾得到過這樣一顆媚珠,故而得到皇帝青睐,多少年不失其寵。隻是,人世茫茫,又去哪裡尋找一隻千年狐狸?又如何得到它嘴裡的媚珠呢?
一個叫劉全白的唐朝人說,得到媚珠不是沒有可能,但這完全靠運氣。
按照劉全白的回憶:他小的時候,有個乳母,乳母有子名衆愛,少年時,好于夜間在道邊張網捕捉小動物。
劉全白的莊園在陝西岐山下。這天晚上,衆愛在莊園之西的道上下網,聽到有物撞入網中,再行觀看,那物起身,是一個紅裙婦人。随後她繞網而行,在衆愛的注視下,那婦人忽然捉得一隻路過的田鼠,竟生着吞了下去。衆愛看得驚異,斷定其為妖異,于是大聲呵斥,那婦人一慌,不擇路徑,複入網中。衆愛膽子還真大,舉棒将之斃殺,但那婦人死後不改人形,衆愛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判斷錯,誤殺了好人,情急之下像作案後的兇手一樣,連人帶網投入附近的池子裡,随後奔回家中告知此事。
父母聽後甚恐,欲明早舉家潛逃他鄉。但衆愛冷靜下來一思索:“哪有婦人生吞田鼠之理?其人必妖!”于是,他返回池塘,打撈上那婦人,想再看看,卻意外地發現其還有呼吸,于是又給了她一斧頭,這回那婦人終于化為原形了,是一隻狐狸。衆愛大笑,拖其還家,路遇一老僧,聽其訴說後,作了如下建議:“我看此狐當有千年之齡,所以可變為人形。現在看來,它依舊未死,不如你将它飼養,因為我聽說千年狐狸的嘴中有一顆媚珠,若得此珠,當為天下人所愛。”
衆愛大喜,邀請老僧一同還家,跟父母訴說此事後,遂設置齋飯款待老僧,請教其得珠之法。老僧用繩子将狐狸的腿捆上,又将其罩在籠子下面,養了幾天後,狐狸開始恢複吃食了。老僧叫衆愛挖了一個小坑,将一支窄口瓶置于坑中,使瓶口與地面平齊,又把兩塊烤肉塞進瓶中,狐狸在瓶口處聞得肉味,卻無法吃到,于是流下口水。等那肉涼了,再換新肉,以保持誘人的味道。如此往複,多日過後,狐狸終于堅持不住,吐出一顆珠子,随後自己也死了。那正是媚珠。其珠大小如圍棋子,光滑異常。此珠遂為衆愛的母親即劉全白的乳母所收藏,此後頗得丈夫的寵愛。
唐劉全白說雲,其乳母子衆愛,少時,好夜中将網斷道,取野豬及狐狸等。全白莊在岐下,後一夕,衆于莊西數裡下網,己伏網中,以伺其至。暗中聞物行聲,觇見一物,伏地窺網,因而起立,變成绯裙婦人。行而違網,至愛前車側,忽捉一鼠食。愛連呵之,婦人忙遽入網,乃棒之緻斃,而人形不改。愛反疑懼,恐或是人,因和網沒漚麻池中。夜還與父母議,及明,舉家欲潛逃去。愛竊雲:“甯有婦人食生鼠,此必狐耳。”複往麻池視之,見婦人已活,因以大斧自腰後斫之,便成老狐。愛大喜,将還村中。有老僧見狐未死,勸令養之,雲:“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以繩縛狐四足,又以大籠罩其上。養數日,狐能食。僧用小瓶口窄者,埋地中,令口與地齊,以兩胾豬肉,炙于瓶中。狐愛炙而不能得,但以口屬瓶。候炙冷,複下肉脔。狐涎沫久之,炙與瓶滿,狐乃吐珠而死。珠狀如棋子,通圓而潔。愛母帶之,大為其夫所貴。(《廣異記》)
這是關于媚珠的故事。
事實上,能起到媚珠作用的還有蛇珠。但能識此寶的人更少。這種蛇珠在唐朝的開元年間出現過一次。按史上記載:“長安至相寺有賢者,自十餘歲,便在西禅院修道。院中佛堂座下,恒有一蛇,賢者初修道時,蛇大一圍,及後四十餘年,蛇如堂柱。人蛇雖相見,而不能相惡。開元中,賢者夜中至佛堂禮拜,堂中無燈,而光粲滿堂,心甚怪之。因于蛇出之處,得徑寸珠。至市高舉價,冀其識者。數日,有胡人交市,定還百萬。賢者曰:‘此夜光珠,當無價,何以如此酬直?’胡雲:‘蚌珠則貴,此乃蛇珠,多至千貫。’賢者歎伏,遂賣焉。”在這個故事裡,長安至相寺賢士與一蛇相處近半個世紀,每當他打坐時,即使屋子裡不點燈火,也很光明。因為那條蛇遺留下一顆珠子。後來,蛇珠被拿到市場上,有胡商要買,但隻出百萬錢。賢士覺得給價太低,認為這是夜光珠,為無價之寶。胡商說:“假如你這珠子是蚌珠,就珍貴了;可惜是蛇珠,賣不了太高的價。”其實,蚌珠在這個世界上是易見的,而蛇珠不易見,況且胡商隻知道蛇珠可賜光明,而不知道它還能起到如狐狸的媚珠的作用。在唐朝,胡商往往以見多識廣著稱,唯獨在這個故事裡他們露怯了,雖然最終買下了蛇珠,卻不知道它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