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洛陽令楊外出,依仗威武,過城外時,衆人皆避,唯有大槐樹下一蔔算者神色自若,毫無躲避之意。
楊的屬下大聲呵斥,蔔算者仍一動不動。
楊為官清正,不是暴戾之輩,隻是奇怪于此人的舉動,于是叫人将其帶回衙門。
随後有了這樣的交談:
楊(好奇地):“我很奇怪,您為什麼不躲避一下,即使不談沖撞我,基于起碼的禮貌,也該動一動吧?”
蔔算者(不屑地):“您隻不過是兩日縣令,還敢如此講排場?”
楊(迷惘地):“何出此言?”
蔔算者(神秘地):“兩天後,閣下當死!”
楊(驚愕地):“您既然知我命運,也一定能破解,為我解災,怎樣才可避免此劫?”
蔔算者(耐心地):“應據你随後的見聞相機而動,但最後能否得免,我也沒完全把握。
”
蔔算者建議楊将他帶到東偏院。
在東院,蔔算者叫楊光腳散發,立于牆下,自己寫了幾條道符,開始作法。
随後,告訴楊,晚上不要回平時所居的正房,而是潛藏在東院,午夜後看結果。
午夜至,蔔算者對楊說:“鬼使一會兒當來攝你,不過我已作道符,今晚應該沒事了,但以後他們還會來。
這樣吧,你明天身着便衣,用三十張黃紙作冥錢,再多帶些酒食,從定罪門出去,到郊外桑林中,那裡有個小屋,你在那等待身着黑衣、露着右臂者,此即鬼使。
若你能留他吃飯,那麼就有逃脫此劫的可能。
吃飯時,你可問他需要什麼,并多道感謝之詞。
我的辦法就是這些了。
”
楊很高興,按照蔔算者說的去做了。
楊帶了兩個仆人在洛陽定罪門外的桑林中焦急地等待。
但直至日頭将下山,仍未發現有黑衣人過來。
楊心中不安起來。
日頭終于下山,暮色在桑林中升起。
楊心如火焚:黑衣人到底還會不會來?正在他焦慮時,仆人禀報,确有一黑衣人現身桑林,朝這邊走來。
楊大喜,叫仆人将黑衣人迎入小屋,為其設宴席。
黑衣鬼使道:“你昨晚去哪了?我曾懷疑你潛于東院,但東院有道符監護,我不敢冒犯。
現在,幽盟地府還是要斷你陽壽,你說這事怎麼辦?”
楊一再拜求,燒紙為冥錢,贈與鬼使。
鬼使笑道:“如此說來,也不是沒有辦法。
明天,我還會與同事來攝你,你在這裡設宴,招待他們一頓,後面的事就不用管了。
”
第二天,楊依舊于桑林中設宴,滿是山珍海味。
天黑後,昨天那鬼使又帶來了幾十個同事,前來赴宴。
夜宴過半,鬼使對楊說:“楊長官勿慮,您的事,我們怎麼會不放在心上?!”
諸鬼使一陣商量,最後出了這樣一個計策:“您知道您對面的鄰居是誰吧?”
楊說:“知道,是一個叫楊錫的人。
”
鬼使道:“這就好辦了。
我們準備改一下生死簿,把您‘’字左邊的‘斜玉’旁,改成‘金’字旁,這樣的話……”
楊說:“楊改楊錫?!”
鬼使道:“莫說出來啊!您隻管明晨五更天在楊錫門前等候,若聽到他家傳出哭聲,那您就平安無事了。
”
開元中,洛陽令楊嘗因出行,見槐陰下有蔔者,令過,端坐自若。
伍伯诃使起避,不動,令散手拘至廳事,将捶之。
躬自責問,術者舉首曰:“君是兩日縣令,何以責人?”問其事,曰:“兩日後,君當命終。
”甚愕,問何以知之,術者具告所見。
舉家驚懼,謂術者曰:“子能知之,必能禳之,若之何而免也?”再拜求解。
術者曰:“當以君之聞見,以衛執事,免之與否,未可知也。
”乃引入東院亭中,令被發跣足,牆面而立,己則據案而書符。
中夕之後,喜謂曰:“今夕且幸免,其即來,明日,可以三十張紙作錢,及多造餅餤與壺酒,出定罪門外,桑林之間,俟人過者則飲之,皂裘右袒,即召君之使也。
若留而飲餤,君其無憂;不然,難以濟。
君亦宜易衣服,處小室以伺之,善為辭謝,問以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