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幻術故事(二)

首頁
開始時,這個唐朝之夜明月高懸,照耀大地,後來漸漸暗下來……

    唐大和中,有周生者,廬于洞庭山,時以道術濟吳楚,人多敬之。後将抵洛谷之間,途次廣陵,舍佛寺中。會有三四客皆來。時方中秋,其夕霁月澄瑩,且吟且望,有說開元時明皇帝遊月宮事,因相與歎曰:“吾輩塵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知曰:“某嘗學于師,亦得焉,且能挈月緻之懷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吾不為明,則妄矣。”因命虛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纖隙;又命以箸數百,呼其僮繩而架之,且告客曰:“我将梯此取月去,聞呼可來觀。”乃閉戶久之。數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覺天地曛晦,仰而視之,即又無纖雲。俄聞生呼曰:“某至矣。”因開其室,生曰:“月在某衣中耳,請客觀焉。”因以舉之,其衣中出月寸許,忽一室盡明,寒逼肌骨。生曰:“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謝之,願收其光。因又閉戶,其外尚昏晦,食頃方如初。(《宣室志》)

    唐文宗大和年間,有精于道術的周生居于洞庭山。洞庭山在太湖之畔。有一年中秋,周生帶着一個書童,赴洛陽地區,過長江後,在揚州停留,夜宿于一家寺院。

    當夜,另有三四個旅者也于寺中投宿。時值中秋,大家來自天南海北,難以入睡,于是集于庭院,閑談起來。

    中秋之夜,月光澄瑩,大家遙望,在欣賞美景時,難免有思鄉之情。閑談中,生活在“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晚唐旅人,自然提到盛唐時代,于是感慨萬千,為這進入暮年的龐大的帝國,也為曾創造了開元盛世的那位君主。

    一位旅人背誦起白居易的《長恨歌》,當誦到“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時,衆人黯然,無不感懷。

    旅客A說:“那個時代真是令人追思。”

    旅客B說:“明皇的一生,命運可說多舛。”

    旅客C說:“明皇有風姿凜然的一面,更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旅客A說:“明皇喜慕仙道,也算有超然脫塵的第三面。”

    旅客B說:“聽說明皇曾遊月宮,不知真假。”

    旅客C說:“我等皆凡人,自然到不了那遙遠的神仙之所,又能怎麼辦呢?”

    這時候,周生插了一句話:“我曾拜師學仙,得些道術,可将明月取來,置于懷袖中,你們信嗎?”

    旅客們的反應無非是:此妄言瘋話。當然,也有人感到好奇。

    “要是不做成此事,便成謊!”周生說罷,請衆人回到室内,用棉布将該室包括窗戶在内的四面都圍嚴實,不留一點縫隙。随後,他又叫人準備了幾百雙筷子,并叫自己的書童将它們用繩子聯結起來,做成梯子狀。

    周生告訴諸旅客:“你們看,我要爬上此梯,去摘月。你們聽到我喊後,可以進來觀看。現在,你們需要到室外等待。”說完,他将門關嚴。

    諸旅客在庭院中踱着,等待着令人無法相信的奇迹發生。過了一會兒,庭院中的人忽然感到天色暗了下來,擡頭仰望,并無雲彩遮擋。正在它們尋找月亮的時候,聽到室内的周生大喊:“我從天上回來了!”

    随後,門打開,周生說:“月亮在我的衣服裡,你們可以看一下。”說着,他把衣服掀起一點,懷中真的露出月亮的一角,而此時室内通明,如有月光照耀,同時寒氣透骨。

    在《唐朝的黑夜I》裡,寫到了唐穆宗長慶年間有楊隐之訪唐居士,後者令其女剪月于戶内。順便說一下,那個故事還沒交代完。楊隐之告辭時,唐居士還在庭院裡親自施展了一下幻術:他以拐杖擊地,掀起灰塵,一時天地間盡暗。慢慢地,塵埃落定,這時候再看他的庭院裡,懸崖陡峭,山谷重疊,竟是一座大山,而眼前亂石穿空,令楊隐之汗透衣裳,毛發倒豎。唐居士笑言,不要害怕,此為娛目之術。說罷,掃其庭院,又有塵起,落定之後,庭院景象如舊。

    唐家父女的幻術已令人驚歎,而本故事更是詭異:竟把月亮摘下來了。更使我們好奇的是,周生是搭着筷子做的梯子上天的。幾百雙筷子如何夠那長度?那隻有一種可能,随着周生每走一步,那梯子自己會生出一節。于是,我們可以去想象那情景了……作為幻術的一種,它太過神奇了。

    類似的登空技法,在唐玄宗時還發生過一起。在浙江嘉興,有一幻術師因事被捕入獄。在一個盛大的節日裡,官府讓他暫時自由一下,參加一個節目表演大會。幻術師暗自高興。在節目現場,他叫人準備了一條長繩,随後開始表演:他将繩子抛入空中,自己順着繩子開始往上爬,觀衆看得驚詫。隻見他爬着爬着,就漸漸消失了身影。很顯然,他利用幻術,逃跑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