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故事說起來非常蹊跷,一個人在半醒半夢中偶然地被借去行雨,在迷迷糊糊中把事情辦砸,最終招緻災禍。
颍陽裡正不得名,曾乘醉還村,至少姨祠醉,因系馬卧祠門下。久之欲醒,頭向轉,未能起,聞有人擊廟門,其聲甚厲,俄聞中問:“是何人?”答雲:“所由令覓一人行雨。”廟中雲:“舉家往嶽廟作客,今更無人。”其人雲:“隻将門下卧者亦得。”廟中人雲:“此過客,那得使也。”苦争不免,遂呼某令起。随至一處。悉是雲氣,有物如駱,其人抱某上駱背,以一瓶授之,誡雲:“但正抱瓶,無令傾側!”其物遂行。瓶中水紛紛然作點而下。時天久旱,下視見其居處,恐雨不足,因爾傾瓶。行雨既畢,所由放還。至廟門,見己屍在水中,乃前入便活,乘馬還家。以傾瓶之故,其宅為水所漂,人家盡死。某自此發狂,數月亦卒。
(《廣異記》)
主人公是河南颍陽的一名裡正。所謂裡正,是比鄉長還小一些的村官,不記其姓名,隻知道這一天,他大約去外鄉拜訪朋友,席間喝多了。吃完飯後,他趔趄着上馬,回還本村。
此時已是午後。那是個夏天,氣溫悶熱,但颍陽一帶久旱無雨。裡正醉意中還家,伏于馬背上,不知走過多少路程,至一破敗的少姨祠前。所謂少姨祠,即大禹少妻的祠堂。此時他終于堅持不住,從馬背上翻落下來,在昏沉中睡去。
許久後,裡正慢慢睜開眼,竟已是黃昏時分。他感到有些渴,嘴唇發幹,舉目四望,周圍的景物在暗淡的光線下急劇地變化。裡正閉上眼睛,定了一下心神,感覺腦子清楚了一些。他聽到他的馬正在旁邊打着響鼻,那聲音讓他确定自己身處這個真實的時刻。他想起身,但試了一下,終于沒能站起來,身子似乎還是有些軟。正在這時候,他忽然聽到有人敲祠堂的門,聲音甚急。過了一會兒,裡面傳出一個低沉的聲音:“誰?”
敲門者:“颍陽久旱,請您派一人在傍晚行雨。”
祠堂裡回答:“廟中諸神,今天去嶽廟作客了,至今未回,現在無人。”
敲門者:“祠堂門外有人醉卧,暫時叫他幫下忙好吧!”
聲音再次從祠堂裡傳出:“他隻是凡間過客,怎能行雨?!”
敲門者苦勸,祠堂裡的人最後隻好答應。這時候,裡正看到那敲門者飄然行至自己面前,雖然自己已清醒多了,但卻無法看清楚敲門者的面容。其周身,仿佛罩着一層光霧,其具體身形,虛幻而不得見。
裡正再想到破敗祠堂中傳出的低沉的聲音,心裡不免一身驚悸。
恍惚中,裡正跟随那個敲門人而去,很快他感到自己已置身于空中。四周雲霧迷蒙。不一會兒,有一頭怪獸出現在他面前,其物身如駱駝,頭甚怪異,似貔貅。正在他端詳的時候,那敲門人從身後将他輕輕抱上怪獸,并交給他一個長頸瓶,告誡道:“将此瓶牢牢抱緊,不要使其傾斜,瓶中自有水滴跳出。切記!”
裡正似懂非懂,雙手将那瓶子抱于懷中,所騎怪獸随即于雲端奔騰開來。裡正看到瓶中有水滴不時甩出。這時候,裡正似乎已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又想到大地久旱,探頭往下觀看,隐約間看到自己家的住宅,唯恐雨水不足,于是将所抱之瓶傾斜過來,瓶口沖下……
行雨完畢,敲門人将裡正放還。裡正隻感到自己耳邊生風,由高處跌下,落于自己曾醉卧的祠堂門前,見自己的屍體浸泡在雨水中。裡正驚詫,恍然撲上去,竟與那屍體合二為一,随後站起身子。他似乎忘記了祠堂裡的那個聲音,所以很快就乘馬還家了。
事情的結果當然是他想象不到的。
當裡正回到村子,伫馬于自己家門口時,發現屋子已浮于水面,家人已全部被淹死。無須描述當時他圓睜的眼睛,總之他大叫一聲,縱馬狂奔。他瘋了。幾個月後,死去了。
如果不是去外村喝酒,如果不是喝多,如果不是醉卧于那所祠堂前,裡正自然不會有此遭遇。裡正在空中所騎的是一頭什麼怪獸?祠堂中的神靈和求其行雨的又是誰?按唐人的理解,四季下雨是有專司其職的神靈的,即雨師。關于雨師是誰,說法曆來不同:有人認為是仙人赤松子,有人認為是上天星宿中的畢星,還有人認為是一隻叫商羊的大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時,雨師已被納入道教神仙譜系,掌管天下雨事的,被認為是陳天君。在傳說中,陳天君行雨時手持一盂,于雲霧中灑播,那麼就與本故事中的情景就有些近似了。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斷:當時,陳天君因去做客,不在祠堂内。于是求雨之人臨時抓了醉卧在祠堂外的裡正的差。但還有個疑問:前來求雨的人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