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抱塔過海的晚上

首頁
    收寺院田地千萬頃…… 本故事說的是,揚州大明寺有栖靈塔,為整個唐朝最高的佛塔。

    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即該寺被拆除的前一年,發生了這樣一件隐秘的往事:當時有揚州詞人劉隐之,遊于明州即今之浙江甯波,一日晚上,身于旅舍,夢見自己泛海而渡,看到著名的栖靈塔漂現于海面上。

    恍惚中,又見老朋友揚州僧人懷信站在該塔第三層,憑欄對劉隐之說:“我正送此寶塔渡過東海,過些天再返回揚州。

    ” 劉隐之懵懂問:“送塔過海?為什麼?” 懷信說:“天下佛門,将有大難,護塔過海,逃此一劫。

    ” 多天後,劉隐之回到揚州,一日閑暇,遊于懷信所在的大明寺。

    該寺中的栖靈塔是當地的名勝,建于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高九層,其勢巍峨,挑破雲層,最主要的,據說裡面供有佛骨,所以每每吸引香客們前來參觀。

    李白遊揚州時,曾登此塔,并留下一首《秋日登揚州栖靈塔》:“寶塔淩蒼蒼,登攀覽四荒。

    頂高元氣合,标出海雲長。

    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

    水搖金刹影,日動火珠光。

    鳥拂瓊簾度,霞連繡拱張。

    目随征路斷,心逐去帆揚。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黃。

    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

    ”除了李白外,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也曾登此唐朝第一塔,賦詩以贊。

     我們隻說劉隐之。

    正當他在塔下轉悠,肩膀被拍了一下,一回頭,正是懷信,後者說:“還記得我們曾在海上相見嗎?” 劉隐之猛地想起他在明州旅舍做的那個奇怪的夢。

    正在他疑惑間,懷信把他拉入禅房,随後進行了一番密談。

     又過了幾天,栖靈塔失火。

    僧衆大驚,隻有懷信躲在人群中,露出詭異的微笑。

    很快,“會昌法難”開始,大明寺也被拆除。

    顯然,在這個故事中,懷信已預測到朝廷将要大規模滅佛毀寺,于是施法術,護送鎮寺之寶栖靈塔越海而渡,将其隐藏起來;而在外人看來,該塔像是失火而毀。

    當然,這件事除了懷信外,在整個唐朝,隻有劉隐之知道。

    武宗死後,宣宗皇帝即位,恢複佛教,栖靈塔再一次屹立于人們面前:它是被人重新修建,還是被神奇的懷信渡海抱回的呢? 無論如何,在武宗皇帝的最後幾年,唐朝第一高塔栖靈塔曾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

    在這裡,人們感興趣的是:這位皇帝在當年為什麼要禁止佛教?原因不是一方面的。

    首先當然與他的個人愛好有關。

    他是一個虔誠的道教愛好者,寵信道士趙歸真,而後者一直以大力抨擊佛教為己任;其次,為的是解決唐朝的财政問題。

    因寺院僧人衆多,又納奴婢,田産更巨,卻不納稅,緻使政府的經濟出現大缺口。

    第三是一則傳聞:武宗之所以滅佛毀寺,是為了搜捕他的叔叔光王李忱(後來即位的宣宗皇帝)。

    當時,武宗對這位在史上以大智若愚著稱的叔叔心有顧慮,幾欲謀害,在其逼迫下,傳說李忱剃度為僧,隐藏于寺院中。

    武宗故有此舉。

     關于揚州大明寺栖靈塔的故事,或許就是這些了。

    慢着,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還記載了一則關于該塔的異象:“陳少遊在揚州時,東市塔影忽倒……”這是唐代宗大曆年間的事,難道預示了多年後懷信将該塔渡海轉移的秘聞?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