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秘密故事,從側面說到晚唐時著名的“武宗滅佛”事件。
熟悉中國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史上有著名的“三武滅佛”事件,即三個谥号或廟号為“武”的皇帝,對佛教進行了大規模禁止: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滅佛;二是南北朝時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三即本故事涉及的唐武宗李炎滅佛事件。
揚州栖靈塔,中國之尤峻峙者。
唐武宗末,拆寺之前一年,有淮南詞客劉隐之薄遊明州,夢中如泛海,見塔東渡海,時見門僧懷信居塔三層,憑闌與隐之言,曰:“暫送塔過東海,旬日而還。
”數日,隐之歸揚州,即訪懷信。
信曰:“記海上相見時否?”隐之了然省記。
數夕後,天火焚塔俱盡,白雨如瀉。
旁有草堂,一無所損。
(《獨異志》)
唐武宗李炎是在公元840年正月即皇帝位的。
他的前一任皇帝是“甘露之變”的失敗者、為宦官仇士良所控制的唐文宗李昂。
公元840年,文宗終于幸福地死去。
說是幸福,因為對這位皇帝來說,終于解脫了。
文宗死前,太子本為李成美(文宗的哥哥敬宗皇帝之子)。
但專權多年的宦官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和魚弘志,為樹立自己新的權威,廢黜了成美,而迎接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炎為皇太弟。
文宗死後,擁立李炎為新帝,改年号會昌,是為武宗。
唐武宗李炎于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年即27歲即位,是繼中唐時期的憲宗皇帝後又一個有手腕的強力皇帝。
此人有主見,富于謀略,風格雄俊,卓然脫穎于晚唐諸帝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皇帝跟唐朝中期以後的大多數皇帝一樣,也喜歡遊樂與夜宴,但他在這件事上能把握好;換句話說,遊樂時他是一個灑脫的玩家,辦公時他又是一個嚴肅的皇帝。
能做到這一點确實難得。
在會昌時代的六年中(公元841年—846年),他以“牛李黨争”中的大臣李德裕為宰相,牛僧孺“牛黨”分子盡被排除出朝廷。
李德裕作為自魏晉至隋唐以來世族政治的最後一名代表,雖然個人生活非常奢侈,但在政治上很清明,在他的協助下,會昌六年被認為是晚唐鮮見的政治清明與果敢的時代。
作為皇帝,武宗雖然是被權宦仇士良擁立的,但即位後卻并未受制于仇。
後者也意識到,武宗比文宗難對付多了,所以在會昌三年(公元843年),仇士良這名整個唐朝最大的宦官,被迫退休。
這在當時是一個重大事件。
這名制造“甘露之變”的魔鬼,以平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頤養天年去了。
而整個武宗時代,最大的事件莫過于爆發在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的滅佛行動了,該事件又被稱為“會昌法難”。
在三次滅佛事件中,“會昌法難”的規模最為巨大,按當時朝廷的法令,首都長安保留四座寺院即慈恩寺、薦福寺、西明寺、莊嚴寺;東都洛陽保留幾座寺院,而全國其他州郡,在原則上隻象征性地保留兩座寺院,其他寺院全部限期拆除!僧尼還俗,否則嚴懲。
在唐一代,因皇帝姓李,又自诩為老子李耳的後裔,故立道教為國教,同時,也尊崇佛教。
從整體上看,在當時佛教的勢頭是壓過道教的。
而如今武宗皇帝一道指令,使佛教在會昌五年遭受到重大打擊:當時共拆除寺院44600多座,迫使僧尼26萬人還俗,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