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鑒寶時代

首頁
    如今時代,被鑒寶與收藏的熱潮席卷。

    其實,早在唐朝,就有過一次這樣的浪潮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的志怪筆記中,在涉及珍奇寶物時,往往會出現西域胡人的影子。

    他們所扮演的是懂行識寶的角色。

     在開放繁盛的唐朝,中外交流頻繁,首都長安更是彙集了來自各國的商人、留學生和遊客。

    胡人文化深深地在這個帝國的心髒中留下烙印,并介入了唐人的日常生活。

    李白在《少年行》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其中,來唐朝做生意的胡人尤多,他們主要來自西域、中亞、西亞,也有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的。

    胡商主要雲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重要城市。

    以長安為例,他們主要聚集在西市附近的坊區,如醴泉坊、延康坊、光德坊、崇化坊等。

    從唐朝志怪筆記中記載的鑒寶故事中可以判斷,胡商所從事的往往是珠寶生意。

    在這些故事中,最初持寶的唐朝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手中之物的價值,當胡商出現後,慧眼識珠,道出該物的稀奇。

    為了珍寶,他們往往出手闊綽,以高價收購。

    比如,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武則天時,西域蕃國向朝廷敬獻佛教毗婁博義天王的下颔骨和辟支佛的舌頭,同時送上珠子一顆。

    崇佛的武則天很高興,派人将這佛家之寶懸于長安城樓,展示給百姓看。

    天王的颔骨大如交椅,辟支佛的舌頭大如牛舌,而那顆珠子大小如拇指,呈淺青色,不怎麼起眼。

     随後我們把鏡頭對準長安西明寺,它是長安最大的寺院,面積占去了所在的延康坊的四分之一還多。

    有一天,寺裡舉辦了一個盛大的講經活動,在聽講的人中有一名胡商,他似乎心不在焉,眼睛一直盯着大殿上的金剛像。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了十多天。

    寺内僧人感到奇怪,把他拉到一邊,細問緣故。

    胡商說:“金剛像額頭上的那枚珠子,我很感興趣,可以賣給我嗎?” 僧人說:“你要買這珠子?” 胡商說:“我可以出高價。

    ” 僧人開口報價,說要一千貫錢。

     胡商大笑:“才一千貫?” 僧人似乎覺得自己要低了,于是一路漲價,最後以十萬貫錢敲定價格。

    胡商得到那珠子後,迅速踏上西返之路,欲歸還故國。

    西明寺僧人覺得此事蹊跷,于是禀報武則天,後者很吃驚,下令追捕胡商。

    正如我們所猜測的那樣,胡商所得是西域蕃國随佛骨一起進獻的那顆本不起眼的青珠。

    當時,展示活動結束,武則天并未在意該珠,将其随便賜予西明寺。

    寺院僧人将該珠鑲嵌在金剛像的額頭上。

     現在我們看第三個鏡頭:胡商被捕。

     捕頭:“珠子何在?天後追查!” 胡商:“并未在我身上。

    ” 捕頭:“不講?” 胡商:“……已吞入腹中,不可得。

    ” 捕頭:“那可以剖開你的肚子,呵呵!” 胡商大驚,不得已,剖開自己的大腿,取出珠子。

    原來他将珠子藏在了大腿中。

    武則天親自審問了胡商:“你為何高價購買此珠,又不惜剖肉,将其藏于腿中?” 胡商:“陛下不知,西域之國有青泥泊,裡面多珍寶,但由于泊中泥深,人們不可得寶。

    但若将此珠投于泊中,那淤泥就會變成了清水,珍寶即可得。

    ” 則天時,西國獻毗婁博義天王下颔骨及辟支佛舌,并青泥珠一枚。

    則天懸額及舌,以示百姓。

    額大如胡床;舌青色,大如牛舌。

    珠類拇指,微青,後不知貴,以施西明寺僧,布金剛額中。

    後有講席,胡人來聽講,見珠縱視,目不舍,如是積十餘日,但于珠下谛視,而意不在講。

    僧知其故,因問:“故欲買珠耶?”胡雲:“必若見賣,當緻重價。

    ”僧初索千貫,漸至萬貫,胡悉不醻,遂定至十萬貫,賣之。

    胡得珠,納腿肉中,還西國。

    僧尋聞奏,則天敕求此胡,數日得之。

    使者問珠所在,胡雲:“以吞入腹。

    ”使者欲刳其腹,胡不得已,于腿中取出。

    則天召問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