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價市此,焉所用之?”胡雲:“西國有青泥泊,多珠珍寶,但苦泥深不可得。
若以此珠投泊中,泥悉成水,其寶可得。
”則天國寶持之,至玄宗時猶在。
(《廣異記》)
據說,清泥珠一直到唐玄宗時代還被收藏于大内府庫。
後來喪失于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
在唐朝,與清泥珠并稱的,還有清水珠。
這枚寶珠出現在《宣室志》中:
馮翊嚴生者,家于漢南,嘗遊岘山,得一物,其狀若彈丸,色黑而大,有光,視之潔澈,若輕冰焉。
生持以示于人,或曰:“珠也。
”生因以“彈珠”名之,常置于箱中。
其後生遊長安,乃于春明門逢一胡人,叩焉而言:“衣橐中有奇寶,願有得一見。
”生即以“彈珠”示之。
胡人捧之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貨也,願以三十萬為價。
”曰:“此寶安所用而君厚其價如是哉!”胡人曰:“我,西國人。
此乃吾國之至寶,國人謂之‘清水珠’,若置于濁水,泠然洞徹矣。
自亡此寶且三歲,吾國之井泉盡濁,國人俱病。
故此越海逾山,來中夏以求之。
今果得于子矣。
”胡人即命注濁水于缶,以珠投之,俄而其水澹然清瑩,纖毫可辨。
生于是以珠與胡,獲其價而去。
這些胡商做起生意來一般都很誠實。
雖持寶人往往不知道手中的東西價值連城,但他們往往以實相告,以巨資購買,而少有欺詐行為。
而且,一旦得到寶物,他們往往以極端的方式去保護,一如青泥珠的故事,胡商在得到寶珠後不惜剖開腿肉,将其藏于其中,如此小心翼翼,可知此珠的珍貴性。
類似剖肉藏珠的故事,在《廣異記》中還有一例:一名胡商在陝西扶風縣某小客棧外發現一塊看上去很普通的石頭,随即判斷石中有奇珠,于是購買該石,斷裂後果有一顆珠子。
胡商遂剖開腋下,将其塞入肉中。
但遺憾的是,跟清泥珠故事中的胡人一樣,他最終還是沒保住自己高價購來的寶貝: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風逆旅,見方石在主人門外,盤桓數日。
主人問其故,胡雲:“我欲石搗帛。
”因以錢二千求買,主人得錢甚悅,以石與之。
胡載石出,對衆剖得徑寸珠一枚,以刀破臂腋,藏其内,便還本國。
随船泛海,行十餘日,船忽欲沒,舟人知是海神求寶,乃遍索之,無寶與神,因欲溺胡。
胡懼,剖腋取珠。
舟人咒雲:“若求此珠,當有所領。
”海神便出一手,甚大多毛,捧珠而去。
在這個故事中,胡商得到珍貴的徑寸珠後,航海歸國,所乘之船在海上欲沉,船主知是海神索要寶物,遍搜船上之人,無寶可尋。
于是想沉溺胡商祭海,胡商很害怕,隻好剖開腋下,拿出寶珠,海神的巨手遂出現在海面,取珠而去。
無論是清泥珠、清水珠,還是徑寸珠的故事,胡商大多心滿意足地高價購寶而去,當然也有倒黴的,像上面的故事中,主人公所購的寶物,最後被武則天和海神扣下。
不過這并非最令人傷心的,因為非人力所及,最郁悶的是本來寶物即将到手,但隻一個晚上的時間,就被不識寶的賣主給糟踐了,《廣異記》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劍,磨洗詣市,有胡人求買,初還一千,累上至百貫,士人不可。
胡随至其家,愛玩不舍,遂至百萬。
已克,明日持直取劍。
會夜佳月,士人與其妻持劍共視,笑雲:“此亦何堪,至是貴價!”庭中有搗帛石,以劍指之,石即中斷。
及明,胡載錢至,取劍視之,歎曰:“劍光已盡,何得如此?”不複買。
士人诘之,胡曰:“此是破山劍,唯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寶山,今光芒頓盡,疑有所觸。
”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說其事,胡以十千買之而去。
在上面的故事中,胡商欲以百萬巨資購買賣主耕地而得的寶劍,但由于賣主不識貨,不知道該劍隻能用一次,而在前一天晚上無聊地以劍劈石,導緻該劍“劍光已盡”,再不值百萬,讓本欲以劍劈寶山的胡商甚為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