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四年(640年)的一天,史上最喜歡書法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屏風上寫下一段草書,筆力遒勁,骨質飄逸,展示給群臣看,獲得一緻好評。
皇帝随後說出自己的心得:“作書法,貴專精。
我學古人之書,不學外形,而學内在。
骨質學到了,外在的自然也就成了。
”當天,他賜宴于玄武門,朝中三品以上官員都參加了。
皇帝又即興寫了一幅作品,衆臣乘着酒勁,争奪皇帝手中的條幅。
時有散騎常侍劉洎,在争奪中登上皇帝的禦床,最後搶到手。
大臣們頓時色變,有人指出:“臣子上了天子的床,罪當死!”李世民笑,擺手道:“今見劉常侍登床,為書法,可不追究!”
這位戎馬一生的皇帝就是如此熱愛書法。
史書記載,李世民最喜歡的是王羲之的書法。
唐人筆記《譚賓錄》披露,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五月,大内展出了皇家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書法真迹,它們都是貞觀年間皇帝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精通書法的大臣鑒定過的。
其中,王羲之的真迹一百五十卷(五年後,玄宗再派人清點這批書法時,就隻剩下八十卷了,可見當時就開始散失)。
但在展出的這批書法作品中,唯獨沒有王羲之的第一代表作《蘭亭序》。
從玄宗朝前推三百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東晉名士應東道主會稽内史王羲之邀請,亮相于會稽山陰蘭亭,飲酒、作詩、觀山、賞水,魏晉以來顯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齊了:王家、謝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這四十多位名士的具體名單是: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王凝之、王玄之、王蘊之、王豐之、王肅之、王彬之、王渙之、徐豐之、曹茂之、曹禮、曹華、孫綽、孫統、孫嗣、謝安、謝萬、謝瑰、謝騰、謝繹、郗昙、庾友、庾蘊、魏滂、桓偉、羊模、孔熾、後綿、劉密、虞谷、虞說、任儗、袁峤、華茂、勞夷、華耆、卞迪、丘髦、呂本、呂系。
東晉曠達、清雅、飄逸、玄遠的時代氣質使得這次聚會完全喪失了政治色彩。
可以說,這次聚會是生命的、内心的、山水的。
這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聚會。
此日風和日麗,東晉名士寬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邊,信自漂流,到了誰的跟前,誰就要現場作詩,如作詩不成,便要罰酒。
王羲之等26人現場寫出詩歌,王獻之等16人沒寫出。
寫出作品的26人成詩37首,彙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作序,是為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
這幅書法作品寫于珍貴的蠶繭紙上,共28行,324字,其中“之”字有20個,但沒有一個重樣的。
該作品是王羲之醉寫的,醒後再寫其他作品,終不可超越。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從《蘭亭序》誕生日,到唐貞觀年間,已近三百年,此時真迹輾轉到越州永欣寺老僧辯才手裡。
他是高僧智永的弟子,智永是王羲之直系後人。
智永死前,将祖傳的《蘭亭序》給辯才,辯才視若珍寶,将其藏在禅房屋梁邊的暗洞裡。
當時,李世民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很多真迹,唯獨缺少《蘭亭序》。
當得知在辯才手裡時,李世民急召其來長安,問真迹下落。
辯才口風很嚴,說自己确實在師父那裡見過該作品,但後來世間多亂,真迹已散失。
皇帝多次召見辯才,但辯才就是不承認《蘭亭序》在自己手裡。
皇帝沒辦法,隻能叫辯才回去。
這就是中古時代皇帝的風範,決然不會用暴力去做這件事,雖然他完全可以一聲令下直接派軍隊去寺院搜查。
若換成清朝,早就直接動刑問斬了。
李世民問計于大臣:“為了《蘭亭序》,我寝食難安,真迹就在辯才手裡,如何得到?辯才禅師年歲已高,寶物放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