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一直流傳着神秘的“養屍地”傳說,更有甚者還誇張地将其渲染成所謂的僵屍起源地。
清代袁枚所著的《子不語》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描述,并把僵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并被後世的江湖術士和盜墓賊奉為典範标準。
當然,在我國曆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僵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近代,人們對屍變之說大為批判,但對這一神秘現象卻十分關注,試圖用科學的道理去解釋其中的奧秘。
不過,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始終還是無法證實,于是便有些人類學專家極端的認為:“這隻不過是一種特殊的類木乃伊現象,而沒有腐爛的屍體就是僵屍”。
其實不然,我國古代的風水堪輿理論中就對這些有着相當詳細的研究和解說,尤其是對屍體變化和起因更是羅列了相當全面有據的案例和分析。
在風水堪輿學說中,養屍地被稱為“養屍茔地”,是一種極為奇特的葬地,由于其特殊的地氣及土質結構會導緻一些不利于葬者的事情發生,因此被界定為惡性葬地。
諸如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葬書》、管辂的《地理指蒙》、楊筠松的《三龍經》等許多葬理辨龍經書中,均認為“養屍茔地”在喪葬風水中是最為恐怖、危險和忌諱的墓地。
明清時期的大量手抄辨龍秘笈中更是認為,當遺體誤葬在“養屍茔地”後,人體肌肉及内髒器官等不僅不會腐爛,而且毛發、牙齒、指甲等還會繼續生長,部分身體機能恢複生機,有如死魄轉活便會幻變成僵屍,四處遊蕩吸人的精血為生。
當然,這些經書理論未免有失偏頗,事實上沒有一具屍體是能夠在“養屍茔地”中完整保存的。
這個村子的事件就是最好的活體實例,尤其是那些四處活動的半腐屍體。
據《聞風拾水錄》的相關記載,“養屍茔地”是一種非常巧合的地理格局構造,其産生比率微乎其微。
首先是土質,養屍茔地的土質相當陰寒,土色呈黑,其膠質粘性和酸堿度極不平衡,閉氣性能良好,這就使得埋葬在其中的葬者屍體在腐化過程中産生了特殊的變化。
一般屍體的腐化很容易就損壞了原本的血脈經絡,但養屍茔地中卻不同,因為特殊的構造關系,它們的血脈經絡會保存得相對完好,這便成為了活屍産生的基礎要素。
其次是地氣,養屍茔地多處于某些地脈的陰脈結穴處,換而言之就是陰氣彙集之處,在這裡的屍體很容易受到陰氣影響,産生微妙的變化。
《聞風拾水錄》書稿上描述:“陰氣入百骸血脈,郁積而變,其狀如針灸之,若陰陽激耀,得引經絡複動,似無魂複生。
”事實上這段話的描述正是解釋了活屍産生的激發條件,養屍茔地中的特殊地氣影響下,屍體的經絡血脈中産生了一種特殊的生物電,從而激活屍體的某些生理機能。
最後是時間,養屍茔地并不是一直具備激活死屍的條件,通常隻有在月圓之夜,才會使得各項條件完全具備,這就是為什麼楊葛根他們在月圓之夜才發現那塊葬地中的屍變現象。
古人認為,月為太陰之相,在滿月的夜晚,月球磁場和輻射影響會對世間萬物産生影響。
養屍茔地自然也不例外,月圓之夜往往就是地脈陰氣暴增的時刻,這輪時常被人們浪漫歌頌的圓月便成了滋生活屍的幫兇之一。
……
“這地咋成了養屍地咧?”楊葛根端着煙鍋納悶道,“早些年也麼啥事嘛。
”
“是啊,我和楊村長也是同樣的疑問。
”晖兒接道,“如果說那塊地是養屍茔地,那為什麼現在才發作呢?”
“養屍茔地的形成很特别,而且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我搖頭道,“從村裡最近發生的事情來看,這塊養屍茔地卻像是突然冒出來的。
”
“都說是自然形成的了,會不會是最近正巧滿足了三大要素?”S琢磨道,“就像火山爆發似的,到了關鍵時間了?”
“土壤和時間都好說,問題就是這地氣,如果附近沒有适合的氣脈,再怎麼日積月累也不會形成養屍茔地。
”我向楊葛根問道,“最近村子周圍是不是發生過什麼變動,比如輕微地震或是山崩滑坡?”
“沒咧,除了這些東西,其他都太平地很。
”楊葛根連連搖頭道。
“不是天災,是人禍。
”耿婆呡了口茶道,“王亦凡,路上你沒看出來嗎?”
“路上……”我有些惶然,在耿婆面前常常會有種被嚴師指導的感覺,更何況我根本沒注意到路上有什麼特别。
“我倒是覺着有些古怪,路上的樹木不太對勁兒。
”林嶽摸着下巴道,“南北的植物像長倒了似的。
”
在植物生态環境中,地理的南北朝向往往決定了植物的品種和枝葉生長情況,熟悉植物特性的林嶽應該不會看錯。
照這樣來看,那村子附近就應該是……
“山上有不少的膠土和砒砂,山間土石層次錯亂。
”耿婆微微笑了笑,“這村子不知道惹了什麼晦氣,居然讓人弄上了轉氣叩穴法。
”
“轉氣叩穴法?!”衆人都是一驚,除了我和林嶽外,其餘人僅是對這名稱的玄妙有些吃驚。
“不能吧?”林嶽下意識地看了我一眼,“跑小村裡整這麼大動靜,那不是腦子有病嗎?”
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