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七章 追蹤

首頁
    衛光頭此行,一共帶了三人,機關手姓馮,道上人稱‘馮鬼手’,一雙機關手出神入化;另一人身手了得,擅長使用一柄鋼刀。

     這鋼刀,據說還是一件辟邪的古物,不管是用來砍人還是砍粽子,都是得心應手。

    其主人是個倜傥利落的漢子,叫呂肅。

    據說他祖上還是民間抗日英雄,祖傳鋼刀絕技,當年用那把鋼刀,砍死過不少鬼子,傳到這一輩,不知為何走上了挖蘑菇的路。

     第三個人叫羅德仁,沒什麼特别的本事,但此人心思很靈敏,足智多謀,憑借着他的聰明,已經在道上混了十來年,大有名氣。

     當時,衛光頭接到消息,此次行動被一夥兒條子給盯上了,原計劃是帶着我和豆腐一起走,後來不得不四人臨時啟程,未免手機被監控,因此事後連手機都沒有用。

     幾人喬裝打扮,改頭換面,由衛光頭靠着鬼王遇龍杯裡的信息,帶着三人一路往鳳嘴村而去,這一路的艱辛自然不必說。

     三人在白天到達了鳳嘴村,那是個早已經破爛不堪,連正經房屋都沒剩下幾間的古村。

    與其說是村,到不如說是遺迹好一些。

     這四人自然不懂得什麼望氣發墓,因此要想找到墓的準确地點,就得下探鏟摸索。

    當然,山頭那麼大,也不是瞎摸索,否則到處打洞下鏟,那得打到猴年馬月? 下探鏟找墓,不是到處打洞碰運氣,而是要結合曆代的葬俗來判斷下鏟的大體位置。

     自漢代以後,就有葬山不葬頂,埋坡不埋嶺的葬俗,包括現在都一直沿用。

     中國的葬俗,繁複雜多,涉及廣泛,非一語可以言說,但總歸起來,也有一套規矩,這些規矩被盜墓賊千年總結下來,形成了鐵一樣的定律。

     這個在行業内有句口訣:春秋戰國山頂找,秦漢皇陵山嶺撈;東漢南北在山腰,隋唐粽子坡下寝,明清見氣就起靈。

     這句口訣流傳廣泛,意思很明确:春秋戰國的墓,埋在山頂高處,秦漢則在山嶺,講究開山為陵。

    東漢和南北魏晉時期的墓葬,大多埋在山腰;隋朝、唐朝至宋朝,則一般在山腰坡下面。

     明清時期,墓葬形式更為廣泛,對于具體地點就沒有那麼死闆,遇見好穴就下葬,但總體來說,還是遵從‘葬山不葬頂’的原則。

     這幾句盜墓賊千百年來總結出的口訣,在第一次‘招安’後,緊跟着便傳入了考古隊,并且廣泛運用,屢試不爽,氣的盜墓賊一個個咬牙切齒。

     四人到達鳳嘴村時是白天,盜墓挖蘑菇,一般都是趁着夜間幹活,好避開人。

    但這深山裡,沒有人煙,也不用忌諱,幾人立刻開始找墓。

     遵從葬山不葬頂,埋坡不埋嶺的葬俗,幾人将這個公主墓的位置,鎖定在了山腳以下。

     在鬼王遇龍杯中,衛光頭得到過一個信息,那就是墓前有神泉,也就是說有一處水眼或者湖泊一類的東西,按照這兩個标準,然後再下探鏟,墓室的位置,應該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來。

     幾人收拾了吃食,便帶着工具下山,尋找有水眼的地方,很快便發現了一處湖泊。

     那湖泊并不大,周圍遍布着蘆葦,水面霧氣蒙蒙,隐約可聽聞水鳥的聲音,猶如仙境。

     衛光頭擁有很豐富的經驗,他結合那處湖泊的位置,然後測量高度和山勢,估算出了兩個位置,讓衆人在這兩個位置上打‘梅花洞’。

     梅花洞五個孔為一組,用來探測墓穴的位置,衛光頭等人打了一下午的梅花洞,将兩個位置摸了個透,探洞打了數百個。

    衛光頭蹲着身體,将探鏟帶出來的土,一一放在眼前觀看。

     看土辨穴是衛光頭的拿手好戲,可惜他看了一下午,眉頭一直緊皺,直到快要入夜,兩個地方也布滿了探洞,衛光頭才歎息道:“這兩個位置都沒有,看來咱們估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