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寶象女王

首頁
    吃飽過肚子,那年頭,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馬潑皮爹媽一口氣生了九個,他排行老小。

     後來爹媽實在過不下去了,商量着老九還小,在家裡光吃飯幹不了活,家裡實在養不下了,幹脆送養吧。

     送哪兒好呢?恰好,他們家就位于龍虎山腳下。

     龍虎山乃是道教正一道的開宗勝地。

    相傳正一道的祖師爺張道陵偶然乘着竹筏路過龍虎山,觀此山鐘靈毓秀,乃是靈氣鐘愛之所,洞天福地之列,當即舍舟登岸,隐遁于山中修煉長生不老的仙丹。

    據說丹成之日,山中靈香四溢,空中虎嘯龍吟,因此命名為龍虎山。

     這龍虎山上道門林立,那會兒正遇上日寇侵華,民不聊生,沒幾人能吃頓飽飯,出家的道人也多,他爹媽便将馬潑皮送入了龍虎山天師門中修煉。

     道人生活哪裡适合馬潑皮這個上山掏鳥窩,下河捉烏龜的孩子,隻為吃口飽飯,便勉強待着,對于道德經這類玩意兒更是不放在心上,天師道有修行法術一說,多是一些玄之又玄的東西,法術?嘿,誰信啊。

     總之,馬潑皮就是個混日子的,跟着天師門的師父學了些活兒,耍的不倫不類,到他十七八歲那年,能自己養活自己了,便不甘心在困在道觀裡,扔了道袍入世去尋逍遙。

    那年頭死人很多,到處白喪事,度化經,道士和尚們,經常能用得上。

     馬潑皮下山後,見道士和尚容易混飯吃,便還做道人打扮,後來在一個朋友的帶領下,踏入了盜墓的圈子,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此處不提也罷。

     卻說我爺爺請了十多個人,真正前來赴約搭夥的,卻隻有馬潑皮和他的兩個徒弟。

    那兩個徒弟都是憨貨,一個肌肉虬結,看似了不得,實在卻是虎頭虎腦,腦子不太靈光;一個幹瘦皮黑,滿腦子機靈古怪,分别喚作仇大愣和瘦雞子。

     挖蘑菇這行喜歡給人取外号,因為這是個損陰德的勾當,經常叫名字,容易被閻王爺記挂上,死後閻王要找你算賬,因此為了避諱,大多以号相稱。

     爺爺離了家,與馬潑皮三人碰頭,卻聽馬潑皮看着爺爺的瘸腿感慨:“陳老哥啊,想當年你是何等的威風,怎麼落的這步田地了。

    ” 巨耳王墓的事,爺爺不欲讓外人知曉,揮手道:“人間事,禍福相依,今日笑,明日哭,今日富貴明日辱,哪是我能掌握的,倒是馬兄弟,多年不見,依舊風采依舊,還收了兩位伶俐的弟子,佩服。

    ”爺爺性格老實巴交,為人厚道,這話到是說的真心。

     馬潑皮哈哈大笑,說:“什麼伶俐,都是兩個憨貨,還不見過前輩。

    ”那年頭重禮數,不像現在,幾人一番寒暄,置辦了裝備家夥,便坐着綠皮火車到了古書上記載的哀牢國地界,也就是怒江中遊的那一片群山之中。

     爺爺習得楊方一手觀風斷水,望氣發墓的絕活,數十年淫浸其中,經常實戰,不是我這個初入門的青臉能比的。

    衆人到達地界,找了戶人家投宿,爺爺并不急着觀山尋龍,而是問當地老鄉:“請問這是個什麼地界?” 今天看來,這話問的可能有些奇怪,你自己到了什麼地方,自己還不知道? 其實,在當時并不奇怪,那一帶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山石雄渾,層巒疊嶂,一句順口溜形容,是:北入川,南入緬,背連萬裡昆侖山,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那一片兒未開放的地域太少了,一些小點兒的地方,地圖上都找不到。

     借宿的老鄉是傣族,會說漢話,告訴他這地方是‘寶鄉寨’。

     爺爺一聽寶鄉,便有了眉目,追問說:“為什麼叫寶鄉?” 老鄉說:“這我可就不明白了,曆來就是這麼叫的。

    ” 仇大愣憨呼呼的問道:“是不是因為你們這兒寶貝很多?” “有嘎寶貝,竹房子,穿褂子,吃的是糯米沾醬子,不過我們這兒有個傳說,據說山裡有寶貝,山中是數不清的寶石礦,但誰也沒挖到過,或許就是這麼個來曆。

    ”老鄉說完就離去,馬潑皮分析說:“寶鄉,聽着有點兒像寶象,或許是年代久遠,所以叫差了,咱們要找的寶象女王,肯定就在這一塊兒。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