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用驚奇、複雜的目光上下打量了老漢一遍,心中不悅。但轉念一想,既然今天事成與這位投機鑽營的神秘老漢指點有關,破點财也是自然,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便讓手下弟兄領老漢到軍中後勤部門領了幾個大錢作為酬勞。
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其複仇的手段可謂登峰造極,後人對此事多有評論,認為這手段未免過于殘忍,連一向主持公道的良史司馬遷也發出了“怨毒之于人甚哉”的感歎。
2.先秦被盜名墓備忘
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在伍子胥之後,春秋戰國時期的王侯陵墓因各種原因被盜被掘者還有許多。讓我們拉開曆史的長鏡頭,做一全景式的掃瞄。
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夷臯冢,曾被西漢時期的廣川王劉去疾盜掘。據《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死後葬于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鄭家溝村南的鼎足山。齊國,是西周開國元勳姜子牙的封地。它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地廣物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姜子牙受封諸侯後,尊重當地民俗,發展交通、工商、漁鹽,國勢日漸強盛。齊桓公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即位後,重用管仲為相,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内政、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齊國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革新賦稅制度;延募人才,以替代傳統的世卿制度;實行“寓兵于農”的政策,兵民合一,軍政合一,使軍隊成為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的武裝力量,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依仗雄厚的實力,齊桓公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幟,開始對外擴張。他曾三次以武力平定諸侯國内的戰亂,鎮壓敢于反抗的諸侯;九次與諸侯會盟,平定王室之亂,抵禦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由于這一系列成功的軍事行動,齊桓公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擁戴,成為春秋初年最先成就霸業的國君,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3年,73歲的齊桓公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此時,他的五個兒子為争奪王位,各樹黨羽,大動幹戈,竟無人過問他的後事。據曆
更加不幸的是,就是這具曾爬滿臭蟲的屍骨,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甯。據《
前面伍子胥故事中涉及到的吳王阖闾,也算是一位在曆史上有所作為的君主,其墓冢也曾遭人盜掘。
相傳公元前496年,阖闾死,其子夫差為父建墓于當時吳國都城——阖闾大城西北的虎丘。這虎丘,初名海湧山,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