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最出名的為“劍池”。“虎丘劍池”四個筆力遒勁的大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顔真卿所書,題刻于“别有洞天”的圓洞旁邊。進入洞門,頓覺“池寒生寒氣,空山劍氣深”,氣象為之一變。兩壁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一池綠水。右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相傳乃東
有學者認為,劍池是為了掩護吳王墓而設計開鑿的。墓的後門很可能存在某種秘密。
還有人認為,吳王夫差建墓時,為了防止千餘工匠洩漏其中的秘密機關,以邀請飲酒觀賞鶴舞為名,将他們全部殺死在劍池外側一塊平坦的大盤石上。工匠們的鮮血流在盤石上,浸漬滲透,與岩石融合,年久不褪。這就是今日名為“千人石”上帶暗紫色斑駁影痕的緣由。
傳說還不止這些。有人曾雲,當年秦始皇東巡,及三國時的吳主孫權,都曾派人到此,鑿石求劍;明代蘇州縣令吾翕和唐寅、王鏊曾刻石題記兩方,說的是1512年劍池水幹,發現了吳王墓門,未敢深探之語。
以上均系傳說,其真實性不敢妄下斷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盡管吳王墓處于風景名勝的掩映之下,而且“機關算盡”,但仍曾被盜掘。據漢朝劉向《論起昌陵疏》記載:“吳王阖闾違禮厚葬,十有餘年,越人發之。”至于發掘時的情景及吳王墓的狀況,因無記載,不得而知。
此外,戰國時期被盜的名墓還有魏襄王冢、魏安釐王冢、魏哀王冢及趙簡子墓等。
魏襄王冢被西漢廣川王劉去疾所盜,其冢“皆以文石為椁,高八尺許,廣狹容四十人。以手扪椁,滑液如新。中有石床、石屏風,婉然周正。不見棺柩明器蹤迹,但床上有玉唾壺一枚,銅劍二枚,金玉雜具,皆如新物,王取服之。”
在中國古代史上,有一部研究先秦曆史的重要文獻,叫做《竹書紀年》。這部重要文獻的另外兩個名稱——《汲冢書》或《汲冢古文》,表明它曾與一個盜墓故事聯系在一起。據苟勖《穆天子傳·序》載:“太康二年,汲縣民不準盜發古冢……”另據《晉書·束皙傳》記載,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盜發魏襄王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
從各種典籍來看,《竹書紀年》确為盜墓者不準首次發現,據當代曆史學家李學勤考證,盜掘地點為河南汲縣以西,“依地志,在抗戰前發掘的山彪鎮大墓一帶,由竹簡内容和伴出器物可定為一座戰國墓葬”。據說,不準打開墓穴後,發現竹簡遍地,為了尋找墓中的金銀财寶,不準不惜以竹簡做火把,對墓中财物進行了大肆劫掠。後來此墓被盜情形被官方聞知,開始清理墓内殘餘遺物。其中竹簡除燒毀的一部分外,尚有頗多的收獲。當時所得竹簡經荀勗、束皙等鴻學大儒整理,編輯成《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