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崔述之後,流行于世的《竹書紀年》在學術界的地位一落千丈,學者們大都相信這是一部僞書,不足以作為曆史資料,從此打入另冊,被稱為今本《竹書紀年》。當然,這個“今本”是相對後來的“古本”而言的。
既然流行的《竹書紀年》是僞書,不可相信,原本又早已散失,所以近代以來,國學大師王國維等重新開始從唐宋以前的文獻中一條條摘錄所引用的《竹書紀年》内容,并輯校成書,學術界将其稱為古本《竹書紀年》。由于王國維等人忠實地按古代文獻中的《竹書紀年》引文摘錄,其間沒有摻雜自己的觀點或塞進其他内容,所以學術界對這部古本《竹書紀年》相當看重,并用它來校訂《史記》記述戰國史事年代上的錯誤,并為此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
近年來,又有學者開始肯定今本《竹書紀年》的價值,并在今本可信性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如美國漢學家夏含夷認為,今本《竹書紀年》至少有一段40字的文字與出土竹簡是一樣的,其餘可推知。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者否定今本的證據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成立。這些新的觀點和看法,為進一步研究這部被學術界打入另冊的古文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當今天的學者為這部史書的重要價值所驚異感歎之時,不知能否将其重現人間之功歸于盜墓者的頭上?
魏襄王墓被盜一事,若安在廣川王劉去疾頭上,是否符合曆史真實尚可讨論,但劉氏盜掘魏哀王墓,則沒有人懷疑。而這次,劉去疾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盜掘成功的。
據說劉去疾盜發此墓時,挖了三天三夜方才挖開。隻見墓中有一股像霧一樣的黃色氣體撲面而來,氣味辛辣刺鼻,令人無法進入穴内。後來,廣川王派兵駐守于墓口,一直等了七天七夜,氣味才逐漸消退。對于進入墓中後的情景,《
從以上記載可知,劉去疾此次掘墓,所得甚少。無非是些石人、石床、石枕、銅鈎、鐵鏡及腐爛的衣服而已。這可能會令這個貪婪成性的家夥大失所望吧!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多數墓葬,雖處于中國墓葬制度的初始階段,但有些墓室設計也有獨到之處,令盜墓者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