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象伏妖王

首頁
    因牧童盹睡,失于防守,這孽畜咬斷鐵索走來,卻與朱紫國王消災也。

    ”行者聞言急欠身道:“菩薩反說了,他在這裡欺君騙後,敗俗傷風,與那國王生災, 卻說是消災,何也?”菩薩道:“你不知之,當時朱紫國先王在位之時,這個王還做東宮太子,未曾登基,他年幼間,極好射獵。

    他率領人馬,縱放鷹犬,正來到落鳳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所生二子,乃雌雄兩個雀雛,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開處,射傷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帶箭歸西。

    佛母忏悔以後,吩咐教他拆鳳三年,身耽啾疾。

    那時節,我跨着這犭孔,同聽此言,不期這孽畜留心,故來騙了皇後,與王消災。

    至今三年,冤愆滿足,幸你來救治王患,我特來收妖邪也。

    ”行者道:“菩薩,雖是這般故事,奈何他玷污了皇後,敗俗傷風,壞倫亂法,卻是該他死罪。

    今蒙菩薩親臨,饒得他死罪,卻饒不得他活罪。

    讓我打他二十棒,與你帶去罷。

    ”菩薩道:“悟空,你既知我臨凡,就當看我分上,一發都饒了罷,也算你一番降妖之功。

    若是動了棍子,他也就是死了。

    ”行者不敢違言,隻得拜道:“菩薩既收他回海,再不可令他私降人間,贻害不淺!”那菩薩才喝了一聲:“孽畜!還不還原,待何時也!”隻見那怪打個滾,現了原身,将毛衣抖抖,菩薩騎上。

    菩薩又望項下一看,不見那三個金鈴。

    菩薩道:“悟空,還我鈴來。

    ”行者道:“老孫不知。

    ”菩薩喝道:“你這賊猴!若不是你偷了這鈴,莫說一個悟空,就是十個,也不敢近身!快拿出來!”行者笑道:“實不曾見。

    ”菩薩道:“既不曾見,等我念念《緊箍兒咒》。

    ”那行者慌了,隻教:“莫念,莫念!鈴兒在這裡哩!”這正是:犼項金鈴何人解?解鈴人還問系鈴人。

    菩薩将鈴兒套在犼項下,飛身高坐。

    你看他四足蓮花生焰焰,滿身金縷迸森森,大慈悲回南海不題。

     卻說孫大聖整束了衣裙,輪鐵棒打進獬豸洞去,把群妖衆怪,盡情打死。

    剿除幹淨。

    直至宮中,請聖宮娘娘回國,那娘娘頂禮不盡。

    行者将菩薩降妖并拆鳳原由備說了一遍,尋些軟草,紮了一條草龍,教:“娘娘跨上,合着眼莫怕,我帶你回朝見主也。

    ”那娘娘謹遵吩咐,行者使起神通,隻聽得耳内風響。

    半個時辰,帶進城,按落雲頭叫:“娘娘開眼。

    ”那皇後睜開眼看,認得是鳳閣龍樓,心中歡喜,撇了草龍,與行者同登寶殿。

    那國王見了,急下龍床,就來扯娘娘玉手,欲訴離情,猛然 跌倒在地,隻叫:“手疼,手疼!”八戒哈哈大笑道:“嘴臉!沒福消受!一見面就蟄殺了也!”行者道:“呆子,你敢扯他扯兒麼?”八戒道:“就扯他扯兒便怎的?”行者道:“娘娘身上生了毒刺,手上有蜇陽之毒。

    自到麒麟山,與那賽太歲三年,那妖更不曾沾身,但沾身就害身疼,但沾手就害手疼。

    ”衆官聽說,道:“似此怎生奈何?”此時外面衆官憂疑,内裡妃嫔悚懼,旁有玉聖、銀聖二宮,将君王扶起。

    俱正在倉皇之際,忽聽得那半空中,有人叫道:“大聖,我來也。

    ”行者擡頭觀看,隻見那—— 肅肅沖天鶴唳,飄飄徑至朝前。

    缭繞祥光道道,氤氲瑞氣翩翩。

    棕衣苫體放雲煙,足踏芒鞋罕見。

    手執龍須蠅帚,絲縧腰下圍纏。

    乾坤處處結人緣,大地逍遙遊遍。

    此乃是大羅天上紫雲仙,今日臨凡解魇。

     行者上前迎住道:“張紫陽何往?”紫陽真人直至殿前,躬身施禮道:“大聖,小仙張伯端起手。

    ”行者答禮道:“你從何來?”真人道:“小仙三年前曾赴佛會,因打這裡經過,見朱紫國王有拆鳳之憂,我恐那妖将皇後玷辱,有壞人倫,後日難與國王複合。

    是我将一件舊棕衣變作一領新霞裳,光生五彩,進與妖王,教皇後穿了妝新。

    那皇後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毒刺者,乃棕毛也。

    今知大聖成功,特來解魇。

    ”行者道:“既如此,累你遠來,且快解脫。

    ”真人走向前,對娘娘用手一指,即脫下那件棕衣,那娘娘遍體如舊。

    真人将衣抖一抖,披在身上,對行者道:“大聖勿罪,小仙告辭。

    ”行者道:“且住,待君王謝謝。

    ”真人笑道:“不勞,不勞。

    ”遂長揖一聲,騰空而去。

     慌得那皇帝、皇後及大小衆臣,一個個望空禮拜。

    拜畢,即命大開東閣,酬謝四僧。

    那君王領衆跪拜,夫妻才得重諧。

    正當歡宴時,行者叫:“師父,拿那戰書來。

    ”長老袖中取出遞與行者,行者遞與國王道:“此書乃那怪差小校送來者。

    那小校已先被我打死,送來報功。

    後複至山中,變作小校,進洞回複,因得見娘娘,盜出金鈴,幾乎被他拿住;又變化,複偷出,與他對敵。

    幸遇觀音菩薩将他收去,又與我說拆鳳之故。

    ”從頭至尾,細說了一遍。

    那舉國君臣内外,無一人不感謝稱贊。

    唐僧道:“一則是賢王之福,二來是小徒之功。

    今蒙盛宴,至矣,至矣!就此拜别,不要誤貧僧向西去也。

    ”那國王懇留不得,遂換了關文,大排銮駕,請唐僧穩坐龍車,那君王妃後俱捧毂推輪,相送而别。

    正是:有緣洗盡憂疑病,絕念無思心自甯。

    畢竟這去後面再有什麼吉兇之事,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