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首頁
    一念才生動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憑洗滌無塵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掃退萬緣歸寂滅,蕩除千怪莫蹉跎。

    管教跳出樊籠套,行滿飛升上大羅。

     話說孫大聖用盡心機,請如來收了衆怪,解脫三藏師徒之難,離獅駝城西行。

    又經數月,早值冬天,但見那—— 嶺梅将破玉,池水漸成冰。

    紅葉俱飄落,青松色更新。

     淡雲飛欲雪,枯草伏山平。

    滿目寒光迥,陰陰透骨泠。

     師徒們沖寒冒冷,宿雨餐風,正行間,又見一座城池。

    三藏問道:“悟空,那廂又是什麼所在?”行者道:“到跟前自知,若是西邸王位,須要倒換關文;若是府州縣,徑過。

    ”師徒言語未畢,早至城門之外。

    三藏下馬,一行四衆進了月城,見一個老軍,在向陽牆下,偎風而睡。

    行者近前搖他一下,叫聲:“長官。

    ”那老軍猛然驚覺,麻麻糊糊的睜開眼,看見行者,連忙跪下磕頭,叫:“爺爺!”行者道:“你休胡驚作怪,我又不是什麼惡神,你叫爺爺怎的!”老軍磕頭道:“你是雷公爺爺!”行者道:“胡說!吾乃東土去西天取經的僧人。

    适才到此,不知地名,問你一聲的。

    ”那老軍聞言,卻才正了心,打個呵欠,爬起來,伸伸腰道:“長老,長老,恕小人之罪。

    此處地方,原喚比丘國,今改作小子城。

    ”行者道:“國中有帝王否?”老軍道:“有,有,有!”行者卻轉身對唐僧道:“師父,此處原是比丘國,今改小子城。

    但不知改名之意何故也。

    ”唐僧疑惑道:“既雲比丘,又何雲小子?”八戒道:“想是比丘王崩了,新立王位的是個小子,故名小子城。

    ”唐僧道:“無此理,無此理!我們且進去,到街坊上再問。

    ”沙僧道:“正是,那老軍一則不知,二則被大哥唬得胡說,且入城去詢問。

    ”又入三層門裡,到通衢大市觀看,倒也衣冠濟楚,人物清秀。

    但見那—— 酒樓歌館語聲喧,彩鋪茶房高挂簾。

    萬戶千門生意好,六街三市廣财源。

     買金販錦人如蟻,奪利争名隻為錢。

    禮貌莊嚴風景盛,河清海晏太平年。

     師徒四衆牽着馬,挑着擔,在街市上行彀多時,看不盡繁華氣概,但隻見家家門口一個鵝籠。

    三藏道:“徒弟啊,此處人家,都将鵝籠放在門首,何也?”八戒聽說,左右觀之,果是鵝籠,排列五色彩緞遮幔。

    呆子笑道:“師父,今日想是黃道良辰,宜結婚姻會友,都行禮哩。

    ”行者道:“胡談!那裡就家家都行禮!其間必有緣故,等我上前看看。

    ”三藏扯住道:“你莫去,你嘴臉醜陋,怕人怪你。

    ”行者道:“我變化個兒去來。

    ”好大聖,撚着訣,念聲咒語,搖身一變,變作一個蜜蜂兒,展開翅,飛近邊前,鑽進幔裡觀看,原來裡面坐的那個小孩兒!再去第二家籠裡看,也是個小孩兒!連看八九家,都是個小孩兒,卻是男身,更無女子。

    有的坐在籠中頑耍,有的坐在裡邊啼哭,有的吃果子,有的或睡坐。

    行者看罷,現原身回報唐僧道:“那籠裡是些小孩子,大者不滿七歲,小者隻有五歲,不知何故。

    ”三藏見說,疑思不定。

    忽轉街見一衙門,乃金亭館驿。

    長老喜道:“徒弟,我們且進這驿裡去,一則問他地方,二則撒喂馬匹,三則天晚投宿。

    ”沙僧道:“正是,正是,快進去耶。

    ”四衆欣然而入。

    隻見那在官人果報與驿丞,接入門,各各相見。

    叙坐定,驿丞問:“長老自何方來?”三藏言:“貧僧東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經者,今到貴處,有關文理當照驗,權借高衙一歇。

    ”驿丞即命看茶,茶畢即辦支應,命當直的安排管待。

    三藏稱謝,又問:“今日可得入朝見駕,照驗關文?”驿丞道:“今晚不能,須待明日早朝。

    今晚且于敝衙門寬住一宵。

    ” 少頃,安排停當,驿丞即請四衆,同吃了齋供,又教手下人打掃客房安歇。

    三藏感謝不盡。

    既坐下,長老道:“貧僧有一件不明之事請教,煩為指示。

    貴處養孩兒,不知怎生看待。

    ”驿丞道:“天無二日,人無二理。

    養育孩童,父精母血,懷胎十月,待時而生,生下乳哺三年,漸成體相,豈有不知之理!”三藏道:“據尊言與敝邦無異。

    但貧僧進城時,見街坊人家,各設一鵝籠,都藏小兒在内。

    此事不明,故敢動問。

    ”驿丞附耳低言道:“長老莫管他,莫問他,也莫理他、說他。

    請安置,明早走路。

    ”長老聞言,一把扯住驿丞,定要問個明白。

    驿丞搖頭搖手隻叫:“謹言!”三藏一發不放,執死定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