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近,一聲炮響,八百弓弩手一齊俱發。
綱急待回,被曲義拍馬舞刀,斬于馬下,瓒軍大敗。
左右兩軍,欲來救應,都被顔良、文醜引弓弩手射住。
紹軍并進,直殺到界橋邊。
曲義馬到,先斬執旗将,把繡旗砍倒。
公孫瓒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
曲義引軍直沖到後軍,正撞着趙雲,挺槍躍馬,直取曲義。
戰不數合,一槍刺曲義于馬下。
趙雲一騎馬飛入紹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公孫瓒引軍殺回,紹軍大敗。
卻說袁紹先使探馬看時,回報曲義斬将搴旗,追趕敗兵;因此不作準備,與田豐引着帳下持戟軍士數百人,弓箭手數十騎,乘馬出觀,呵呵大笑:“公孫瓒無能之輩!”正說之間,忽見趙雲沖到面前。
弓箭手急待射時,雲連刺數人,衆軍皆走。
後面瓒軍團團圍裹上來。
田豐慌對紹曰:“主公且于空牆中躲避!”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衆軍士齊心死戰,趙雲沖突不入,紹兵大隊掩至,顔良亦引軍來到,兩路并殺。
趙雲保公孫瓒殺透重圍,回到界橋。
紹驅兵大進,複趕過橋,落水死者,不計其數。
袁紹當先趕來,不到五裡,隻聽得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将,乃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
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瓒與袁紹相争,特來助戰。
當下三匹馬,三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
紹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于馬下,忙撥馬而逃,衆人死救過橋。
公孫瓒亦收軍歸寨。
玄德、關、張動問畢,瓒曰:“若非玄德遠來救我,幾乎狼狽。
”教與趙雲相見。
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卻說袁紹輸了一陣,堅守不出。
兩軍相拒月餘,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
李儒對卓曰:“袁紹與公孫瓒,亦當今豪傑。
見在磐河厮殺,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
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
”卓曰:“善。
”次日便使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赍诏前去。
二人來至河北,紹出迎于百裡之外,再拜奉诏。
次日二人至瓒營宣谕,瓒乃遣使緻書于紹,互相講和,二人自回京複命。
瓒即日班師,又表薦劉玄德為平原相。
玄德與趙雲分别,執手垂淚,不忍相離。
雲歎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瓒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
”灑淚而别。
卻說袁術在南陽,聞袁紹新得冀州,遣使來求馬千匹。
紹不與,術怒。
自此,兄弟不睦。
又遣使往荊州,問劉表借糧二十萬,表亦不與。
術恨之,密遣人遺書于孫堅,使伐劉表。
其書略曰:
前者劉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謀也。
今本初又與表私議欲襲江東;公可速興兵伐劉表,吾為公取本初。
二仇可報。
公取荊州,吾取冀州,切勿誤也!堅得書曰:“叵耐劉表,昔日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聚帳下程普、黃蓋、韓當等相議。
程普曰:“袁術多詐,未可準信。
”堅曰:“吾自欲報仇,豈望袁術之助乎?”便差黃蓋先來江邊,安排戰船,多裝軍器糧草,大船裝載戰馬,克日興師。
江中細作探知,來報劉表。
表大驚,急聚文武将士商議。
蒯良曰:“不必憂慮。
可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主公率荊、襄之衆為援。
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安能用武乎?”表然之,令黃祖設備,随後便起大軍。
卻說孫堅有四子,皆吳夫人所生:長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權,字仲謀;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
吳夫人之妹,即為孫堅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
堅又過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禮。
堅有一弟,名靜,字幼台。
堅臨行,靜引諸子列拜于馬前而谏曰:“今董卓專權,天子懦弱,海内大亂,各霸一方;江東稍甯,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
願兄詳之。
”堅曰:“弟勿多言。
吾将縱橫天下,有仇豈可不報?”長子孫策曰:“如父親必欲往,兒願随行。
”堅許之,遂與策登舟,殺奔樊城。
黃祖伏弓弩手于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
堅令諸軍不可輕動,隻伏于船中來往誘之;一連三日,船數十次傍岸。
黃祖軍隻顧放箭,箭已放盡。
堅卻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數萬。
當日正值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