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曰:“今聞老母被囚,雖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
”玄德曰:“備聞公将去,如失左右手,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
”二人相對而泣,坐以待旦。
諸将已于郭外安排筵席餞行。
玄德與徐庶并馬出城,至長亭,下馬相辭。
玄德舉杯謂徐庶曰:“備分淺緣薄,不能與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庶泣曰:“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
今不幸半途而别,實為老母故也。
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玄德曰:“先生既去,劉備亦将遠遁山林矣。
”庶曰:“某所以與使君共圖王霸之業者,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亂矣,縱使在此,無益于事。
使君宜别求高賢輔佐,共圖大業,何便灰心如此?”玄德曰:“天下高賢,無有出先生右者。
”庶曰:“某樗栎庸材,何敢當此重譽。
”臨别,又顧謂諸将曰:“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切勿效庶之無始終也。
”諸将無不傷感。
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庶辭曰:“不勞使君遠送,庶就此告别。
”玄德就馬上執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
庶亦涕泣而别。
玄德立馬于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
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
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
”衆問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
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
玄德曰:“元直複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
”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隻在襄陽城外二十裡隆中。
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
”庶曰:“此人不可屈緻,使君可親往求之。
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驽馬并麒麟、寒鴉配鸾鳳耳。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願聞此人姓名。
”庶曰:“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
其父名圭,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
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陽。
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于南陽。
嘗好為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岡,名卧龍岡,因自号為‘卧龍先生’。
此人乃絕代奇才。
使君急宜枉駕見之。
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今所雲莫非即伏龍、鳳雛乎?”庶曰:“鳳雛乃襄陽龐統也。
伏龍正是諸葛孔明。
”玄德踴躍曰:“今日方知伏龍、鳳雛之語。
何期大賢隻在目前。
非先生言,備有眼如盲也!”後人有贊徐庶走馬薦諸葛詩曰:
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别兩情濃。
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卧龍。
我是貓
徐庶薦了孔明,再别玄德,策馬而去。
玄德聞徐庶之語,方悟司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夢初覺。
引衆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
且說徐庶既别玄德,感其留戀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卧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
孔明問其來意。
庶曰:“庶本欲事劉豫州,奈老母為曹操所囚,馳書來召,隻得舍之而往。
臨行時,将公薦與玄德。
玄德即日将來奉谒,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輔之,幸甚。
”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庶羞慚而退,上馬趱程,赴許昌見母。
正是:
囑友一言因愛主,赴家千裡為思親。
未知後事若何,下文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