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曰:“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言罷,便将此劍賜周瑜,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
如文武官将有不聽号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瑜受了劍,對衆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衆破曹。
諸将官吏來日俱于江畔行營聽令。
如遲誤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斬施行。
”言罷,辭了孫權,起身出府。
衆文武各無言而散。
周瑜回到下處,便請孔明議事。
孔明至。
瑜曰:“今日府下公議已定,願求破曹良策。
”孔明曰:“孫将軍心尚未穩,不可以決策也。
”瑜曰:“何謂心不穩?”孔明曰:“心怯曹兵之多,懷寡不敵衆之意;将軍以軍數開解,使其了然無疑,然後大事可成。
”瑜曰:“先生之論甚善。
”乃複入見孫權。
權曰:“公瑾夜至,必有事故。
”瑜曰:“來日調撥軍馬,主公心有疑否?”權曰:“但憂曹操兵多,寡不敵衆耳。
他無所疑。
”瑜笑曰:“瑜特為此,特來開解主公。
主公因見操檄文,言水陸大軍百萬,故懷疑懼,不複料其虛實。
今以實較之:彼将中國之兵,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衆,亦止七八萬耳,尚多懷疑未服。
夫以久疲之卒,禦狐疑之衆,其數雖多,不足畏也。
瑜得五萬兵,自足破之。
願主公勿以為慮。
”權撫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釋吾疑。
子布無謀,深失孤望;獨卿及子敬,與孤同心耳。
卿可與子敬、程普即日選軍前進。
孤當續發人馬,多載資糧,為卿後應。
卿前軍倘不如意,便還就孤。
孤當親與曹操決戰,更無他疑。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吳侯之心。
其計劃又高我一頭。
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
”乃令人連夜請魯肅入帳,言欲殺孔明之事。
肅曰:“不可。
今操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
”瑜曰:“此人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
”肅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瑜善其言。
傲慢與偏見
次日平明,瑜赴行營,升中軍帳高坐。
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将聽令。
原來程普年長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樂;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長子程咨自代。
瑜令衆将曰:“王法無親,諸君各守乃職。
方今曹操弄權,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許昌,屯暴兵于境上。
吾今奉命讨之,諸君幸皆努力向前。
大軍到處,不得擾民。
賞勞罰罪,并不徇縱。
”令畢,即差韓當、黃蓋,為前部先鋒,領本部戰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别聽将令;蔣欽、周泰,為第二隊;淩統、潘璋為第三隊;太史慈、呂蒙為第四隊;陸遜、董襲為第五隊;呂範、朱治為四方巡警使。
催督六部官軍,水陸并進,克期取齊。
調撥已畢,諸将各自收拾船隻軍器起行。
程咨回見父程普,說周瑜調兵,動止有法。
普大驚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親詣行營謝罪。
瑜亦遜謝。
次日,瑜請諸葛瑾,謂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劉備?今幸至江東,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則主公既得良輔,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見,豈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
”瑾曰:“瑾自至江東,愧無寸功。
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實時上馬,徑投驿亭來見孔明。
孔明接入,哭拜,各訴闊情。
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齊乎?”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來說我也。
”遂答曰:“夷、齊,古之聖賢也。
”瑾曰:“夷、齊雖至餓死首陽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處。
我今與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視夷、齊之為人,能無愧乎?”孔明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
弟與兄皆漢人。
今劉皇叔乃漢室之胄,兄若能去東吳,而與弟同事劉皇叔,則上不愧為漢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義兩全之策也。
不識兄意以為何如?”瑾思曰:“我來說他,反被他說了我也。
”遂無言回答,起身辭去,回見周瑜,細述孔明之言。
瑜曰:“公意若何?”瑾曰:“吾受孫将軍厚恩,安肯相背?”瑜曰:“公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
吾自有伏孔明之計。
”
正是:
智與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難容。
畢竟周瑜何計伏孔明,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