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
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
’今雖引百萬之衆,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
将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得二女,稱心滿意,必班師矣。
此範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瑜曰:“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筆成文。
操嘗命作一賦,名曰銅雀台賦。
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
”瑜曰:“此賦公能記否?”孔明曰:“吾愛其文華美,嘗竊記之。
”瑜曰:“試請一誦。
”孔明實時誦銅雀台賦雲: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阙乎太清。
直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立雙台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脅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雲天亘其既立兮,家願得乎雙逞,揚仁化于宇宙兮,盡肅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甯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尊貴而無極兮,等君壽于東皇。
禦龍旗以遨遊兮,回鸾駕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
大喬是孫伯符将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
”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
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曰:“事須三思,免緻後悔。
”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來所言,故相試耳。
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
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操賊。
”孔明曰:“若蒙不棄,願效犬馬之勞,早晚拱聽驅策。
”瑜曰:“來日入見主公,便議起兵。
”孔明與魯肅辭出,相别而去。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
左邊文官,張昭、顧雍等三十餘人;右邊武官程普、黃蓋等三十餘人。
衣冠濟濟,劍佩锵锵,分班侍立。
少頃,周瑜入見。
禮畢,孫權問慰罷。
瑜曰:“近聞曹操引兵屯漢上,馳書至此,主公尊意若何?”權即取檄文與周瑜看。
瑜看畢,笑曰:“老賊以我江東無人,敢如此相侮耶!”權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與衆文武商議否?”權曰:“連日議此事,有勸我降者,有勸我戰者;吾意未定,故請公瑾一決。
”瑜曰:“誰勸主公降?”權曰:“張子布等皆主其意。
”瑜即問張昭曰:“願聞先生所以主降之意。
”昭曰:“曹操挾天子而征四方,動以朝廷為名;近又得荊州,威勢愈大。
吾江東可以拒操者,長江耳。
今操艨艟戰艦,何止千百?水陸并進,何可當之?不如且降,更圖後計。
”瑜曰:“此迂儒之論也!江東自開國以來,今曆三世,安忍一旦廢棄?”權曰:“若此,計将安出?”瑜曰:“操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
将軍以神武雄才,仗父兄餘業,據有江東,兵精糧足,正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暴,奈何降賊耶?且操今此來,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馬騰、韓遂為其後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軍不熟水戰,操舍鞍馬,仗舟楫,與東吳争衡,二忌也;又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藁草,三忌也;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數忌,雖多必敗。
将軍擒操,正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數千,進屯夏口,為将軍破之。
”權矍然起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所懼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
孤與老賊,誓不兩立!卿言當伐,甚合孤意。
此天以卿授我也。
”瑜曰:“臣為将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
隻恐将軍狐疑不定。
”權拔佩劍砍面前奏案